政府市場聯手助推東莞鞋服業升級轉型
產業升級轉型離不開兩方力量的推動,一是市場、一是政府。
東莞奇跡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市場的推動。改革開放初期,東莞恰逢以歐美日及亞洲“四小龍”為雁陣的全球產業轉移。東莞則憑借其區位、勞動力、土地等比較優勢,順利承接了兩次產業轉移浪潮。一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以服裝、制鞋為代表的輕工業;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IT業。
從某個意義上而言,政府更像一個配角。翻開改革開放的日歷可以看到,東莞并不是最早開放的城市。擁有國內第一家對外來料加工廠的東莞,一直到1985年9月才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當然,這并不是否定東莞政府的作用。假如東莞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成功的也許就不是東莞了。
如今,東莞站在了升級轉型的路口。市場和政府是否能再次打一個漂亮的配合,重現奇跡呢?
雙引擎均現
經過30年快速發展之后,原有的東莞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無論是市場還是政府已經對此達成了共識。
特別是今年以來,東莞遭遇了大范圍、大幅度的成本危機。各種原材料價格紛紛高企。而終端產品的價格遠遠沒能跟上這個步伐。廣東省《201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顯示,廣東省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3.8%,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同比上漲7.6%,剪刀差高達3.8個百分點,中小企業的剪刀差相比更大。同時,人力成本和人民幣匯率也在不斷攀升。
幾方合力之下,中小企業的利潤被大幅縮減了。根據調查,有50%的企業表示處于虧損狀態或利潤率在2%以內,僅有22.2%的企業表示利潤率在5%以上。
東莞還要面臨越南、柬埔寨等東亞國家的競爭壓力。越南等國的月勞動力成本僅為1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39.5元),而東莞普工的月薪大多超過2300元人民幣。不少訂單已經轉移到了這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2010年,越南成功超過中國成為了耐克鞋最大的生產基地。
多家中小鞋服企業老總告訴記者,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生意已經沒法再做下去了。市場正在倒逼企業轉型。
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早在2008年3月,在東莞考察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就明確指出:“如果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
此后,東莞加快了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東莞市政府先后在2006年和2009年出臺了《東莞市名牌培育發展規劃(2006-2010年)》和《東莞市產業結構調整規劃(2008—2017)》。旨在積極發展符合東莞發展功能定位的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高端產業,推進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的有序退出;并培育和發展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帶動全市企業質量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增強全市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