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服裝糾結的關鍵詞
近日發布的中經服裝產業年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我國服裝制造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景氣指數微升,預警指數回歸正常;出口、用工、投資等指標同比增速有不同程度加快,而產量下降,銷售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速有所趨緩,銷售利潤率也由歷史高點回落。
其實這些微妙的變化與服裝生產周期性有極大關系。從產業經濟學來看,周期性是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必然規律,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表現得尤為突出。
就拿目前中國服裝企業集體漲價現象來說,這既給服裝業的穩定帶來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也為發展先進生產力,轉變產業增長模式提供了機遇。服裝人要研究如何減少周期性波動的頻率和幅度,盡量延長行業的平穩運行周期,保障行業的有序升級。以下羅列的讓服裝人有點糾結的關鍵詞與當前產業發展息息相關,讓我們細數開來。
關鍵詞之一 漲價
為轉移成本上漲壓力,眼下,服裝企業集體“提價”讓市場著實糾結。據近日召開的全國服裝行業統計工作會議訊息,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馮德虎談到,今年上半年,受國際、國內多重因素影響,雖然中國服裝產業總體運行平穩,但呈現出“雙向趨緊”、“兩級分化”的特征。從國內、國際供需情況看,兩個市場均呈現“價漲量平”和“漲價遭遇天花板”的兩個特征。與需求相對應,上半年服裝供給方面也呈現“趨緊”趨勢。
在記者看來,就服裝生產周期性而言,大部分的秋裝要用春棉制作,而現在上市的服裝多半用的正是年初高位買進的棉花,所以日前棉價下跌的影響尚未傳導至成品服裝上,導致今年秋裝普遍漲價。有專家就此表示,繼續提價空間十分有限。一是,近日面料價格下調了0.5元/米至1.0元/米,而目前上市的內銷服裝一般是3月以前購進的原材料,因此,不能用目前降價以后的原材料來核算成本。二是,服裝提價對銷量有一定的擠出效應,難以讓銷售額的增長長期持續。
而從事服裝生意10余年的紀先生則對記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原材料價格不過是服裝價格構成中的一部分,占比不到 20%,相比較成本上漲30%至100%的人工費用,原材料價格下跌根本無法影響服裝價格。在他看來,此次價格“漲”在以下幾點上:工資福利攀升加上勞動力數量下降所提高的人力成本;商業地租漲價、運輸價格上調提高的商業成本;水電氣等資源價格上漲且能源供給緊張為高筑的制造成本;幾番調整的財政政策上調了行業信貸成本等。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