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饑寒交迫”為10美分三回議價
氣候正不斷變化,這群候鳥該起飛了嗎?
8月初,東莞的厚街鎮看起來繁華依舊。而實際上,這個全球最重要的制鞋基地此時暗流洶涌,一批人無比躁動,最焦急的莫過于上游鞋材供應商,頻頻游走于客戶間,擔心對方忽然人去樓空,自己將遭“滅頂之災”。
近來,東莞制鞋業風聲鶴唳,不斷傳出工廠關閉的消息。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東莞中大型企業如安加鞋業、飛利達鞋業、聯運鞋業等公司已關閉或搬遷,麥斯鞋業、惠豐鞋業、永盛鞋業等多家鞋企正在大范圍縮小生產規模,以應對訂單不足以及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這些鞋廠動輒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1988年,世界最大運動鞋代工企業——臺灣寶成國際集團到東莞高埗鎮投建裕元廠,主要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代工,拉開臺資鞋企往東莞大規模轉移的序幕。臺灣功盛、興昂、巧集等鞋業集團相繼在東莞落腳,這些制鞋巨頭手中不乏GUCCI、LV、GUESS等世界頂級奢侈品牌的訂單。
到1990年,臺灣在東莞“安家落戶”的制鞋商、原料供貨商、設備供應商已有400多家成為東莞鞋業集群的核心力量。此時,香港制鞋企業也在往這里大規模轉移。因這群候鳥的到來,東莞迅速成為世界制鞋重地,曾有“世界每10雙鞋就有1雙來自東莞”之說。
但這一次面對全球“氣候變化”,鞋都東莞的企業能撐下去嗎?
掙扎在盈虧臨界點
在東莞寮步聯運鞋業廠房外,本報記者發現其員工宿舍空蕩蕩的。不過,在辦公室大樓前停著幾輛小轎車,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老板不久前已將生產線轉移到柬埔寨,這里只剩下設計和研發部門。
勞動力成本年均約15%增長,皮料自去年來也漲了10%~20%,人民幣自匯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計已超過26%。此外,每周停電兩天,一些工廠發電一天就要花上5萬元左右。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越來越多鞋企掙扎在盈虧臨界線上。
森威鞋廠總經理楊永清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他是1996年從臺灣到東莞,十幾年間利潤逐漸被“削薄”。3年前,一雙皮鞋上可賺1美元左右,現在只剩下20美分(約1.3元人民幣)左右,而一雙鞋子成本就要投入120元人民幣左右,利潤率大約只有1%,一不留神還可能虧損。
“要把成本核算得特精準才行,生產過程中也要把每個環節盯緊,生產線上的評檢人員由4人增加到6人,一旦產品返工就虧了。”楊永清說,今年來出口訂單是下滑的。
比楊永清早進東莞制鞋業的港商貝友平,心里落差則更大。“1987年到東莞開廠時,訂單多得不得了,有時兩天兩夜都在工廠里加班,但那時特來勁,一個工人月薪只要100多元,而且招工容易。出口一雙4美元的女鞋,可賺2美元左右,利潤率大約100%,”貝友平告訴記者,“而今天簡直是在熬日子,一雙鞋出口價是二三十美元,但廠里平均月薪是2800元,經理級月薪是1.6萬元,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連1%的利潤率都難。”
現在,貝輝鞋業總經理貝友平每當被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時,便躲進工廠旁邊的樓房小憩,滿屋的古玩可以安撫一下他沮喪的心情。皇宮小葉紫檀家具、唐三彩、青花瓷……這些靠著當年代工賺錢買來的古董,身價已翻了成千上百倍,隨便賣掉一件,足矣養老,但56歲的他卻不愿意歇下來。
“剛到東莞投資時,感覺是天之驕子,政府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如今像是被遺棄了。但暫時也不能關廠,一些工人已跟著自己20多年,難以割舍。”貝友平正在琢磨著如何轉型升級,制鞋業太苦了,貝友平從不希望兒子子承父業。
為10美分三回議價
目前,美國、歐洲以及日本三大經濟體皆陷入債務危機,市場消費疲態,向來注重設計和細節、出手“闊氣”的歐洲客人,今天變得“斤斤計較”。而最愛買鞋的美國消費者也勒緊腰帶。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談到,美國人之前年均消費十多雙鞋,例如運動鞋就細分為籃球鞋、排球鞋、網球鞋等,而現在可能就只買一雙運動鞋來用于多種運動。保守估計全球鞋的訂單今年萎縮10%。
東莞華宏鞋業董事長郭小平近日被客戶的一封電子郵件弄得哭笑不得。西班牙MENBUR品牌負責人最近發來的郵件中寫道:“我們看了報價單,發現有些款式價格過高,無法銷售。與去年相比所有價格都上漲了,去年給我們的報價是15.10~22.30美元,而今年的是18.90~31.40美元。但歐洲經濟卻沒有好轉,甚至可以說更糟糕了。我明白中國各方面價格都在上漲,但假如給好一點價格的話,我們在市場的競爭力就會上升,訂單量就能增加。其中有一款鞋,假如沒有珠子等裝飾,價格應會降低不少,請把去掉飾扣的價格告訴我。”
郵件中還特意寫道:“你把MENBUR的包裝費都加進去了,是不是將裝鞋的袋子算1.2美元,這太貴了,我們已改成0.25美元的袋子。”
楊永清的工廠里前不久則發生過10美分的故事。他向客戶每雙鞋提價10美分,這名客戶立刻就威脅要轉單。當天晚上12點,客戶又打電話過來,楊明確告訴對方不漲價不行。結果這位客戶第二天從海外飛到東莞。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