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業著手技術探索 推動產業整體升級
“在精神上,我們始終都是行業二等公民。”
陳啟鴻悲壯地為縫紉機零部件企業下了定義,作為重慶零一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以及中國縫紉機零部件行業的實權派,他覺得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并沒有公平地對待縫機零部件企業。
不公
數十年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發展史,縫紉機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的爭吵聲從未停息。有時他們親密無間,但沒過多久,他們又將分歧擺在了臺面上。
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幾年時間,殘酷的市場現實和隨后突然的市場復蘇,整零的分歧在驚慌失措中被放大了。從最初的零部件供應過剩,到零部件供應極度短缺,缺乏穩定表現的中國縫制機械整零體系,正威脅到中國縫制機械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在縫紉機整機企業眼中,我們就是他們的附庸,不需要利息的銀行提款機。”
陳啟鴻對過去整零合作關系的指責毫無情面可言。這是基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縫紉機整機企業和零部件企業合作局面的一種解讀。
當時,整零體系受制于行業三角債的困擾,很多零部件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利潤水平低,在與整機企業的合作中,議價能力不強,往往被迫以賒賬方式出售零部件產品,整零體系在相當范圍內存在拖欠貨款的現象。
陳啟鴻由此認為,這種以賒賬方式為“基礎”的供應體系,讓零部件企業很受傷。
“本來,零部件企業在縫紉機的整個產業鏈中的利潤獲得就比較低,整機企業又占據了我們的現金流,加上社會吸引力無法吸引其他資金來源,這是造成我們技術改造資金不足的原因之一。”
然而,技術改造資金的不足所帶來的零部件產品技術含量低,質量水平、附加值不高又對我國整機產品的質量、技術提升形成阻礙。
某種程度上,這最終成為某些整機企業拖欠貨款、“頤指氣使”的主要理由。
由此,整零體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死結,產業整體升級在供應鏈層面,缺乏向上的推動力。
反轉
金融危機意外地到來,無疑沖擊了中國縫紉機整零供應體系。但目前來看,金融危機并沒有直接“培育”升級出更富競爭力及健康的整零合作模式,它似乎仍未解開整零合作的死結。然而,國際金融危機確實也對整零之間力量對比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簡單點說,在國際金融危機后,因供應的短缺,以及零部件產業的整合,剩下來的零部件企業的產業議價能力大幅提升,而一方實力的提升被認為將在未來成為動搖過去整零合作模式的基礎,盡管這是在整個零部件產業經歷陣痛和大幅損失之后的所得。
陳啟鴻向筆者描述了金融危機期間零部件產業的慘狀,以及危機過后,整零關系的變遷。
“眾所周知,金融危機期間,相比整機企業,中國縫紉機零部件企業死得比較多,受損更大,這是因為零部件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利潤不高導致的抗風險能力不足。”陳啟鴻表示,“而在活下來的那些零部件企業中,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因為開工不足導致了員工的嚴重流失,這些骨干員工都是企業費了很大精力培育的,他們的離開極大限制了零部件企業的產能恢復。”
隨著危機過后市場復蘇的意外到來,剩下來的零部件企業卻無法及時恢復產能,零部件產品的供不應求徹底顛覆了過去整機企業的賒賬模式。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