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中國經濟轉型
——專訪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
郭樹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產業結構能不能持續升級;另一個是如何改變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二元體制
“失衡”、“風險”與“改革”,是郭樹清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兩個小時交談中多次提及的概念。
由于銀行即將向市場公布上半年業績,目前正處在規定的“靜默期”,他笑著說,“關于銀行經營情況的問題一律不能問”。
作為全球市值第二大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更愿意超越銀行業本身,探尋中國中長期轉型命題。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產業結構能不能持續升級;另一個是如何改變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二元體制。
回顧郭樹清的履歷,其早年曾就職于國家計委和國家體改委,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參與者和設計者之一,并在貴州省擔任了三年副省長,對于當前中國存在的不平衡性、不協調性、不可持續性頗為了解。
針對當前市場化改革面臨種種困境問題時,郭樹清告訴記者,市場化改革,特別是涉及到生產要素,如勞動、土地、資金,和商品市場化不一樣,信息不對稱問題更突出、監管難度更大、可能的沖擊和波動更強,國家也比較謹慎。他認為,一方面,既得利益,對改革形成了阻礙;另一方面,存在認識障礙,怎么權衡利弊得失,有時比較困難。
郭樹清兼具銀行家、官員、學者三種身份。在學者和行政官員之外,郭樹清在中國金融體系內的歷練也異常豐富。先是出任央行副行長、外管局局長,并兼任中央匯金公司董事長,2005年空降建行擔任董事長,并推動建行上市。
銀行業是中國宏觀調控的晴雨表。透過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轉型,將目光拉向整個宏觀經濟的縱深,才能理解其運轉邏輯。郭樹清長期就職的兩類部門——銀行與政府,也正是對中國經濟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機構。
政府部門既是短期宏觀經濟政策的決策者,也是經濟改革的操盤手,為中國經濟實現長期發展提供制度紅利。政府部門推動一系列深層次經濟改革的決心與力度,對中國經濟能否真正實現轉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與郭樹清的對話,沿著中國宏觀經濟的短期預判、長期改革,以及由此帶來的銀行業聯動這條脈絡,一一展開。
“硬著陸”可能性很小
2011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調控通脹、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多重任務。刺激政策逐漸退出后,新的增長動力源如何接棒存在變數。以地方和國企為主導的投資驅動型增長路徑,面臨質量與效益的拷問。美國、歐元區出現債務違約風險,全球經濟不平衡問題再次突出。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如何平衡好短期調控與中長期戰略的關系?
《財經國家周刊》:通脹高點不斷后移,增長放緩趨勢已現。市場憂慮滯脹和硬著陸風險。如何分析和判斷中國宏觀經濟走勢?
郭樹清:對于中國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增長問題,有人擔心速度下降,會滯脹、硬著陸,我認為可能性不大。
從中長期的大背景來看,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條件并沒有改變;從短期來看,雖然貨幣政策回歸穩健,刺激措施減弱,但是貸款增長仍然較多,直接融資增速更快。中國經濟中資金的充裕程度是國外的市場環境不能相比的。例如,美國在金融危機后實行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是銀行體系的貸款總量增長非常少。因此,考慮這些因素,中國宏觀經濟出現滯漲甚至出現硬著陸是不太可能的。
從現實的經濟增長速度來看,顯然比前兩年有所放緩,但是仍然屬于高速。“十二五”規劃中,目標速度定在7%,而2011年上半年是9.6%,北京是GDP同比增速最低的省市,仍然保持在8%。
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評價,要看判斷好壞的價值尺度如何定位。目前,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未來宏觀經濟應該更重視效益、質量,而不是速度,一看到GDP增速低了一點就接受不了了,這樣的話無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東部沿海的部分產業應加快向內地轉移,有的產品和企業也會向東南亞的欠發達國家轉移。中國通過高耗能高污染來提高經濟增速的產業很多,未來我們可能要花更大的代價來解決環境、資源和結構失衡等問題。
《財經國家周刊》:近期發生的美國國債違約風險,使人們不得不重新評估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這將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影響。如何評價歐美債務風險?
郭樹清:美國、歐洲的經濟對中國都有較大影響,是中國宏觀經濟重要的外部變量。目前美國、歐洲都要進行自己的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只不過他們調整的內容和我們不一樣。美國經濟實際上是向更高的層次、向非制造業、非物質生產的階段發展,是更具創新性的經濟轉型。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也是結構問題,制造業、建筑業在萎縮,導致這些行業的失業率極高。有的城市,20多歲的黑人青年失業的占了一半,可以想像其政治和社會壓力有多么嚴重。
美國從國家,到公司,再到個人,從財務上來說,很大程度都是借新債還舊債。但是,美元、美國國債現在還看不出來會垮臺。觀察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他們只有兩萬多億美元,2010年只占美國GDP的17%。但是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相當于GDP的60%多。美國的這一比例,翻兩番才達到中國目前的水平。所以即使僅只從技術上看,美元資產也還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當然,更根本的原因是,美國經濟仍然是最具創新能力的經濟,歐洲經濟也占據著制造業的高端,而且服務業也僅次于美國。我們國內有人對美歐經濟不看好,認為其在走下坡路,主要是用傳統工業尺度來衡量,就鋼鐵、煤炭、水泥而言,中國最強大,即使用資金和儲蓄來衡量也是如此,但是世界經濟的時代早已改變,強不強主要看知識、創意、品牌、技術。你看蘋果公司起死回生,一舉超過微軟、英特爾以及谷歌,現在的市值全球數一數二,它改變的不僅是商業模式,還是經濟形態,甚至是生活方式。這是一個絕好的案例,也可以說是一個標志性的歷史事件。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