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企業“無心主業” 投房產需謹慎對待
眼下,人民幣的大幅升值,從成本上吞噬了鞋服企業的利潤,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又火上澆油,導致千萬中小鞋服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這場鞋服企業倒閉的生死之痛不僅僅發生在晉江,而是席卷了以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為首的東南沿海省份。
對此,政府部門則再次加強了實地調研的力度,但是卻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這些鞋服工廠雖然都陷入了半工半停的狀態,面臨“不生產是死,生產了死得更快”的產業驚恐,然而鞋服企業老板都發財了。原因何在呢?原來就在房價瘋狂的這幾年里,一些嗅覺靈敏的鞋服企業家早已把做實業的資金抽出來炒房了。這就像某部電影里的畫面:一片蘆葦蕩燒著了,無論逆風而逃還是順風而逃都無法沖出生路。男主角急中生智,從火源處得到火種,然后與風賽跑主動點著了一處蘆葦蕩,等燒出一片焦土了就可以進去躲避。只可惜對中國鞋服經濟而言,“這片焦土”帶來的安全感,不啻為一個十足的假象。
誠然,房地產的“快錢效應”,正在蠱惑中國眾多鞋服企業“無心主業”。在浙江、福建一帶,超過半數的鞋服上市企業已紛紛涉足房地產了。更確切地說,就是珠三角很多大型鞋服企業都開始與房地產“攀親帶故”了。顯然,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作為一名普通老板,做什么行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掙多少錢。傳統鞋服行業能達到10%~15%的投資回報率已是祖宗眷顧,從泥潭里奪路而逃,奔向投資年回報率動輒50%以上的房地產懷抱,這樣的選擇似乎具有天然的正確性。然而作為一個國家,如果所有的資金都流入房地產,其他行業都停滯發展,那這個國家離經濟危機已經不遠了。很難想象,一個在國際上有足夠競爭力的大國、強國,崛起靠的不是科技、實業、教育,而是建立在所謂“全民皆房”的“繁榮興旺”上。
但是,翻閱了很多耳熟能詳的鞋服企業,它們的資產確實翻了10倍,但看它的財務報表,銷售額可能只翻了1倍,剩下90%都來自于土地和房產的增值。本來他們可能只需要用10畝地就完全能滿足生產的需要,但是因為土地價格暴漲,所以這些鞋服企業都在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大肆圈地,建立所謂的產業園區,通常一劃就是100畝。這就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后果,中國這些年,大量的鞋服制造企業真正財富增長不是來自于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是來自于資產規模的擴大,這種資產規模經過銀行信貸放大之后,重新又進入了實體經濟,客觀上造成流動性的二次擴散。停滯不前的利潤水平,10倍放大的資本規模,實質上,單位資產的利潤水平正在嚴重下降,不追求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把絕大部分精力花費在所謂的資本運作上,這是危害鞋服等制造業命脈的一顆毒瘤。表面看還是容光煥發,實則是潰爛之前的風光。
總之,土地資本化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得鞋服制造業在生產規模和利潤水平停滯不前的情況下資產規模倍數增長,從而導致鞋服企業缺失了產品研發和生產效率提升的動力。鞋服企業比拼的,不再是創新而是圈錢的能力。中國鞋服制造競爭的基礎,正被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和市場規則所侵蝕。所以,我們希望中國鞋服制造能在激烈的市場中找準自身品牌發展的最佳定位,切勿追風行走,才能在未來的品牌高端化領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