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對 縫制設備行業啟示
這兩天,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這個名字在中國很是“火”,但不是因為那幅傾國傾城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而是因為一種名為“達芬奇”的家具。這種與達·芬奇先生同名同姓同國籍的家具,可以說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家具奢侈品牌,以價格昂貴著稱。一張單人床能賣到10多萬元,一套沙發能賣到30多萬元。對如此天價家具,達芬奇銷售人員的解釋是,這是因為他們所售家具是100%意大利生產的“國際超級品牌”,使用的原料是沒有污染的“天然的高品質原料”。然而,經媒體曝光,這個所謂的“國際超級品牌”有相當一部分不是產自意大利而是廣東東莞,所用原料也不是名貴實木而是高分子樹脂材料,有些產品甚至為不合格產品。
從國內采購,先出口至保稅區,又再進口到自家倉庫,通過“一日游”搖身一變成了“洋妞”,這種“出口轉內銷”的銷售模式在很多行業其實是半公開的商業潛規則。由于國內勞動力、原材料相對廉價,許多國外品牌產品的制造地都在中國。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部分企業就在原材料方面大做文章,同一批貨物繞一圈回來就成了進口產品。在縫制機械行業,企業系統性造假的現象暫未發現,但也存在“偽原裝進口”、“取洋名”等現象。
部分國外品牌宣稱自己的原裝縫制設備技術更高,質量更好,因此價格要比國內組裝產品或國內同類產品價格貴出數千元,甚至幾倍。但現在絕大部分縫制設備零部件都為中國采購,“原裝進口”的宣傳其實已淪為廠家抬高售價的噱頭。其中,最令服裝企業反感的是,某些維修時需要用到的“原裝”零部件,不僅價格高出同類產品好幾倍,而且還要等待相當長的時間。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原裝進口零件大部分為中國采購,只是到國外或保稅區兜一圈以增“身價”,最多也就是回總部進行精加工而已。
熱衷取“洋名”的一般都是國內企業,在香港或其它國家和地區注冊一家公司、一個商標,便可在自己的廣告宣傳中堂而皇之地稱為“香港某某集團有限公司”、“臺灣知名品牌”……這些在中國市場前赴后繼的冒充行為,其造假手段并無太多技術含量,甚至只是起了個洋名字,卻能輕易坑害消費者多年。中國企業為什么舍近求遠、舍簡取繁呢?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置消費者的利益于不顧,消費者愿意拿著幾倍的價錢來購買“假洋鬼子”,企業也樂滋滋地數錢,何樂而不為?二是對自己的產品沒有信心,只有給自己披上一件洋外衣,才有底氣。
“假洋鬼子”的盛行來源于國人對洋人洋貨的崇拜。某企業曾高薪聘請過一名國外專家,但其發揮長處的地方不在研發室,而是談判場所。“藍眼睛、金頭發,英語流利,技術頗懂,因為有他撐腰,國內很多大單都能輕而易舉拿下。”該企業負責人曾如此直言不諱地說。向往品牌是消費者對技術與品質的追求,但有時這種追求也會因消費者的盲從和無知,而上了奸商的當。除了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外,作為消費者的國人也應讓自己浮躁的心沉下來。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涉嫌虛假宣傳,均屬違法行為。針對所謂“名牌”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國家相關部門如何做好分內的事,也是民眾最關心的事。
“達芬奇”事件的發生,給全體國民上了既生動又現實的一課,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重新去審視身邊的“中國制造”優質產品。因為,即使是真正的“國際品牌”,其產品品質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可靠”。近日,全國縫紉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抽檢了日本某知名品牌4臺剛出廠的電腦平縫機,其中有3臺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針桿滲油現象,且噪聲遠遠高于行業標準,基本可判定為不合格產品。
不買貴的,只買對的!這才是真正的消費、理智的消費者。也希望廣大國內企業以此為契機,扎扎實實做好產品質量,真正樹立起令國人驕傲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