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鞋企謀求轉型升級應對生存危機
據統計,目前,中國制鞋年產鞋130億雙,占世界總產量的六七成,其中出口近100億雙。而廣東東莞是世界著名的鞋業代工基地,曾有“世界每10雙鞋就有1雙來自東莞”的說法。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東莞鞋企1600多家,年產值630億元。但是現在,東莞的制鞋業正在經歷嚴峻的市場考驗,甚至有傳言說這里出現了鞋企倒閉潮。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來跟隨我們記者去東莞看看鞋企最新的生存狀況。
記者在東莞采訪時,正好碰到一家鞋企剛剛宣布關停結業,這個叫彰昱實業的代工企業曾經擁有員工兩千人,如今只有幾十人在做一些最后的清理工作。關停鞋廠員工表示,就是打掃衛生,搞清理工作,這個是關停了,不是倒閉了,為什么關停了那?因為老板不想做這個行業了,該行了。不賺錢嘛。
工人和保安告訴記者,最近代工鞋廠的日子都不好過,被迫關停的代工鞋廠并非彰昱一家。業內人士透露,東莞中大型企業如安加鞋業、飛利達鞋業、聯運鞋業等公司已關閉或搬遷,麥斯鞋業、惠豐鞋業、永盛鞋業等多家鞋企正在大范圍縮小生產規模,以應對訂單不足以及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不過記者從研究珠三角加工業的專家那里了解到,東莞多數鞋企并非倒閉,大多數企業只是關停結業,不是資不抵債的倒閉。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林江表示,更多的我所看到的東莞的鞋廠是它不叫倒閉也不叫破產,它就叫停止營業,或者說是半停產半營業的狀態。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鞋廠屬于這種叫做倒閉的邊緣,沒有申請一個法律手續,嚴格來講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的狀態。另外,這次關停倒閉的代工鞋廠,多數是實力欠佳的小型鞋廠。一些大型鞋企訂單穩定,經營狀態良好。華堅集團董事長亞洲鞋業協會主席張華榮表示,金融危機或經濟不好的時候,關的就多開的就少,有的屬于正常的,有的屬于市場因素增加關關倒倒的因素。
訂單少成本漲出口一雙鞋只賺20美分
我這有一組商務部的數據,美國市場上的皮鞋,1976年每100雙中有53雙是在美國生產,而2006年美國只生產1.5雙,多數已經依靠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工。可以說,當初正是這樣的格局造就了以外向型為主的東莞制鞋業,但是東莞的制鞋業眼下正在經歷另一場裂變。東莞的鞋企為什么會生存困難呢,繼續來看記者的調查。
伊卡儂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良燧表示,從六月份開始,訂單基本上趨于在萎縮,包括十月十一月份,接到的訂單也是非常少的,下滑了30%至40%。包括一些開發,就越來越少,整個市場都看不到開發。
訂單下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在美國、歐洲普遍存在的債務危機,由于擔心市場前景,一些客戶下單非常謹慎。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保守估計全球鞋的訂單今年將萎縮10%。而由于制鞋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在東南亞地區勞動力價格低,中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不復存在,一些臺資鞋企外遷越南柬埔寨等地,這些企業也分流了一些訂單。
伊卡儂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良燧表示,在中國請一個師傅有可能三千塊四千塊,甚至五千塊,在越南柬埔寨熟手只要四百塊五百塊。東莞鑫銳達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紅表示,大型的臺資的都轉型了,去越南了去緬甸啊,東南亞比較貧困的地方吧。
一方面是訂單萎縮,另一方面,鞋企也在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據了解,從去年到現在,皮料已經漲10%到20%,勞動力成本年均約15%增長,人民幣自匯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計已超過26%。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越來越多鞋企掙扎在盈虧臨界線上。
伊卡儂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良燧表示,現在來說,美金貶值原材料上漲,基本上,出口來說基本上沒有利潤可言,包括我們加工的代工的基本上面臨著成本的邊緣,基本上如果不停地加班上班,可以生存。如果有淡月的情況下,我們就面臨著負增長。
華堅集團董事長亞洲鞋業協會主席張華榮表示,前年的時候,人工成本可以控制在18%,去年大概20%,今年到了23%。一家鞋企負責人透露,制鞋業由于盈利微小所以對成本非常敏感,3年前,他們廠的一雙皮鞋上可賺1美元左右,現在只剩下20美分左右,目前東莞鞋企平均利潤只有5%左右,管理上稍有不慎,企業幾乎無利可圖。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