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服業:國際化之路怎么走
境外建立紡織工業園區或集群化生產基地,很有可能會成為2011年的大看點
服裝業是中國市場化最早、國際競爭力最強、發展最為蓬勃、最受關注的行業之一。然而,我國的服裝業有數量,缺效益;有規模,缺品牌;有技術,缺創新。遠達不到服裝強國的標準。
進入2011年,服裝業進入服裝強國道路上的最后一個十年,為實現2020年服裝強國的目標,僅坐穩國內市場還不夠,還要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目前,我國服裝業僅處于“走出去”的初級階段,想要像KFC、蘋果等公司一樣,將技術、品牌乃至企業文化輸入世界各地,我國的服裝企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那么,我國服裝業國際化之路要怎么走?
資本輸出——西行
2008年初,雅戈爾宣布完成了對美國著名大型服裝企業Kellwood(簡稱KWD)公司旗下男裝核心業務部門——新馬服裝集團的并購,這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首次海外并購。
通過這次并購,雅戈爾完善了自身的產業鏈和在全球市場的布局。雅戈爾的同行們意識到,如今的紡織服裝行業已不僅僅是產品和渠道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整合能力的競爭。
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之后,海外服裝企業價值縮水,中國一些有實力的紡織服裝企業發起了“海外抄底”浪潮。進入2009年,先是盛傳國內有兩家民營企業愿斥巨資收購“皮爾·卡丹”,著實讓業界唏噓不已。時隔不久,山東兩家紡織企業先后悄然收購了幾個歐洲服裝品牌,更是讓業界驚嘆不止。
在此之后,更多的企業蠢蠢欲動。當七匹狼、九牧王、安踏、柒牌、特步等閩派企業表達要海外并購時,溫州服企已組團赴意大利考察投資市場和潛在收購品牌,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像逛街般打量著海外品牌,仿佛收購就是一切。
有專家指出,雖然“借船出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風險,對整個行業“走出去”都具有借鑒意義,然而此舉的風險還是應該得到警惕。
虎門服裝行業協會會長譚志強表示,近幾年去海外收購品牌的例子中,成功的少失敗的多,被收購的國外資產幾乎都是不良資產,中國企業又不了解對方,因此很難改善其經營狀況。
2009年,安踏從百麗手中收購意大利高端運動品牌FILA后,總裁丁世忠坦言:“在收獲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他表示,企業進行國際并購,要量力而行,避免消化不良。“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一支熟悉外國市場、擁有國際品牌運作管理經驗,又熟悉本企業文化的管理團隊,同時也要注意防范品牌收購陷阱。”
業內人士指出,并購不會成為中國服企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中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大規模輸出資本的程度,未來一段時間內,服企對歐美的資本輸出將繼續處于探索期。
生產轉移——南下
金融危機后,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加之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等原因,紡織服裝行業加快了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速度。
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低廉的東盟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的眼光。
越南紡織服裝協會主席黎國恩說:“如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在提高,相比之下,來我們這兒開工廠,中國的品牌服裝在我們這里生產后運回中國內地銷售,其中節省下來的人工生產成本足以消化相應的運輸支出。”
除了低廉的成本,規避貿易壁壘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