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的鞋文化
- 我國事個多民族的國家,55個少數(shù)民族遍布整個國度,從冰封雪凍的長白山到亞熱帶氣候的南疆,各族先人們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為了保護自己、美化生活,掌握了就地取材做鞋制靴的生存能力,大大推進了文明的進程。
各民族運用動物革皮、植物草木和手工織品等地域獨特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綺麗、色彩斑斕的中華鞋飾文化,每雙鞋凝聚著該民族的聰明才智,體現(xiàn)了民族感情與審美意識。
東北、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原始社會以狩獵為主,“食其肉,衣其皮”,擁有大量的動物皮革資源。位于我國西域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早在四千年前就善長用革制鞋,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302年),少數(shù)民族用革皮制鞋的工藝才由趙國武靈王引進到中原,漢族始穿革靴。至今我國西部、西北部、東北部的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佰族、鄂倫春族約有16個少數(shù)民族仍舊以動物的革皮作為制鞋的主要材料。
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習(xí)慣用狍子皮制鞋,在鞋面上裝飾有小鹿、小熊及花卉圖案,紋樣簡潔明朗。革靴不僅陪伴他們一生,人死后,穿過的革靴還要放入棺材陪葬。達斡爾族喜歡穿著稱為“奇卡米”的革靴,一般用捕獲的灰鼠、猞猁皮制鞋,并繡上各種幾何圖案,顯得美觀輕巧。烏茲別克族穿的“艾特哥”靴子用羊皮制成,輕便暖和。
革靴與錫佰族的禮俗密切相關(guān),錫佰族用紅、蘭、綠等有色皮革作鞋面,并刺繡花卉,每逢大年三十,人們都人把靴子掛到外面直到初二才收回,俗稱“喜利媽媽”,意寓喜慶吉利。俄羅斯族穿著的“玉帶克”革靴用馬皮制作,而名貴的鞋才使用染成紅色的野馬皮。赫哲族歷來從事漁獵,人們用熟好的懷頭魚、哲羅魚和狗魚的魚皮,制成魚皮靴,鞋筒一般高30公分,靴內(nèi)填草后,用魚皮條捆扎在小腿上,既耐寒又舒適。藏族的統(tǒng)靴多采用馬皮或牦牛皮制作,硬底軟幫,靴筒內(nèi)襯羊毛紡織的氆氌,筒后部有10公分長的開口以利穿脫,款式大方,舒適美觀,呈現(xiàn)古樸粗獷之美。
我國南北土地植被中最普遍的資源是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東北、華南、西南等地域少數(shù)民族充分應(yīng)用遍地草莖、木材制作鞋履。特別是草類植物適應(yīng)性強,所以穿用草鞋的少數(shù)民族幾乎遍及全國各處。從史料記載來看,布依族、侗族、仫佬族、朝鮮族、彝族、瑤族、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草鞋是傳統(tǒng)民族手工藝品。西南和南部地域的黎族、傣族、京族和長白山的鮮族還善于用木頭制木屐。壯族使用木屐的習(xí)俗久遠(yuǎn),成為常年伴隨的用品,并延伸到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中,形成喜聞樂見的木屐舞。哈尼族的木屐和現(xiàn)代日本民族的木屐幾乎一樣,木屐前有一丫型繩結(jié),夾住在腳趾,把木屐固定在腳下,木屐底板下面也裝有兩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