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民間借貸能否解決中小鞋企融資難題
近階段,溫州信泰集團老板胡福林失蹤,傳其身背20多億元欠款出逃。此后,一份多達數十人的溫州老板失蹤名單在網上流傳,更是鬧得人心惶惶。而據傳欠債4億元的正得利鞋業的老板更是跳樓自殺。從各種表現來看,溫州的鞋服等中小企業確實已經舉步維艱。而這種中小鞋服企業“倒閉潮”,也很有可能會蔓延到其他省市。
對此,茅于軾、許小年、陳志武、郎咸平等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鞋服等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造成如今局面的罪魁禍首,只要開放民間借貸,甚至是高利貸,讓金融手段實現充分競爭,不再讓銀行壟斷,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開放民間借貸,果真是如此良方嗎?
大量資金用于炒房放貸
毫無疑問,鞋服等中小企業融資難是當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銀行業不愿意將錢貸給這些風險極高的小成本企業,另一方面,在“三荒兩高”(電荒、錢荒、人荒,原材料成本高、勞動力成本高)的現實條件下,中小企業想通過實業來賺錢也確實困難。
于是,很多中小企業資金鏈之所以會出現問題,都是因為其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主業之外的領域——錢都拿來炒房、放高利貸了。“房地產業可以一夜造就一批富翁。搞實業就像吃瘦骨頭,投資房地產就像吃肥肉,因此出現了‘大企業家投資房地產,小企業主買房子囤積’的現象。”一位浙商儲吉旺如此介紹。顯然,房地產的極端暴利,讓許多企業家不愿意干實業,卻把錢用來投資房地產了。企業開工不足,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據一位溫州本地網友的說法,溫州的企業家們這十幾年經歷過了這么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5—1999年,他們全力以赴在實業開發生產,他們以日產量、馳名商標、出口免檢等引以為榮。
第二階段,2000—2005年,他們開始涉足炒房、買地、房地產開發等,并由此一發不可收拾。確實,炒房收益,不是那一雙兩雙鞋子或者一個兩個打火機所能匹敵的。于是他們抵押企業,騰空出資金,在炒房中獲取了大量收益。
第三階段,2006—2011年,他們開始涉足資本運作,諸如項目資本市場、資金參股、風險投資、擔保公司等等。
作為全國最有名氣的民營企業之鄉,溫州的發展曾經是令全國矚目的,也被認為是全國最有錢的地方之一。而且,頭腦靈活的溫州人,其產業的更新換代也為人稱道,不過,從生產打火機到炒房放貸的產業升級,卻有與社會承載能力脫鉤之嫌。
一方面,溫州人確實越來越有錢,大量的溫州民間資本在省內外快速自由地流動和聚集,誰也不能否認,金融、投資行業都位于行業鏈條的頂端。但金融、投資,包括所謂“游資炒作”,背后都需要復雜和完善的金融制度,以及高度的社會信用水平作為支撐,而在民間金融還處于半地下狀態的當下,盡管浙商的互助和信用一貫有較好的聲譽,但隨著體量越來越大,一旦遭遇經濟逆境,“抱團過冬”也并不容易。
和2008年的中小企業倒閉潮類似的是,一旦有謠言出現,例如這次“倒閉潮”中,流言說某家企業老板“跑路”,盡管老板其實并沒有跑路,但由于投資人和合作方失去信心,就會出現類似“擠兌”的現象,企業就真的難以維持,再加上各種立法、司法上的不完善,金融波動的風險和破壞力就很可能被放大。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