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鍵零部件發展促縫制機械質量提升
盤點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在關鍵零部件領域,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0年旋梭出口數量和金額同比2005年雙雙實現翻番;縫紉機針出口量5年內增長達到66%;螺釘質量不斷提升,民族品牌漸成市場主流,被國內外客戶廣泛接受。
在旋梭、機針、螺釘三個關鍵零部件領域,具有一定規模、科技研發能力較高、產品質量過硬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寧波德鷹、江蘇飛虎、寧波華一,成為各領域的杰出代表。據統計,三家企業在各自領域所占的國內市場份額已超過三分之一,產品質量已經接近和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上實現了“十一五”科技開發指南既定的攻關目標。
質量提升,投入為先
“十一五”之初,國產的旋梭、機針、螺釘這三大關鍵零部件與國際先進產品相比差距明顯,國內整機企業主要依賴進口,導致生產成本高企,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
有鑒于此,行業“十一五”科技開發指南明確了“旋梭、螺釘、機針的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以期通過引導、扶持,加快國內零部件企業發展步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零部件企業開始了全程發力,其中首當其沖的焦點,就是質量的攻關和提升問題。
質量的改進離不開設備的升級、生產工藝的精化,而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投入。飛虎董事長薛宏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制造業要注重投入,不斷改進工藝、更新設備。沒有投入企業就沒有動力,沒有改進企業就不會前進。”飛虎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對老設備、老工藝進行改造,先后突破完成了制針的冷鍛、磨削、冷沖壓、銑削、熱處理、鉸直、化學拋光、電鍍、檢測等一系列工藝的改進和設備的自動化改造。
與飛虎一樣,德鷹、華一也意識到投入的重要性。德鷹“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引進了德國、日本的先進加工中心、多用爐熱處理設備、數控化設備等,并自行研發了多工位的加工中心。
華一除了常規的設備、工藝改造投入外,還創新性地針對下游客戶需求,編制完成了整套的縫紉機緊固螺釘企業標準,輔以國際先進的測量和產品質量分析設備,極大地規范了企業的生產流程。
在持續投入的過程中,三家企業迅速完成了“換血”,生產組織形式、規模以及產品質量得到了大幅改觀,為企業隨后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