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店主的后淡季之路——珠三角調查:厚街鞋城眾生相
一通電話之后,李輝從根據地中山市出發,風塵仆仆地來到了東莞市厚街鎮。
來電話的,是與李輝打了十年交道的外貿庫存鞋批發商何老板,就在最近,他收了一批新貨。李輝有日子沒去東莞拿貨了,太原的外貿鞋店已經轉給了朋友,不過,在年底到期前,他想收回外貿生涯的最后一桶金。
有人說,一座城市里是否有星巴克,是衡量它是否小資的標桿。按照這種說法,厚街鎮的小資足以讓“城市”這一單位量汗顏,這里不止有星巴克、屈臣氏,還坐落著五星級的希爾頓酒店,不僅如此,道旁的重型機械和施工圍墻告訴我們,這里正在修建地鐵。
東莞沒有“縣”這一行政級別,厚街鎮地處粵港經濟走廊中段,北連東莞市城區,南鄰虎門港,自古商貿繁榮,物產富饒。這一占地面積126.15平方公里,本地加外來人口約50萬,相當于通常意義上縣城的小鎮,一年的GDP相當于太原市的一倍還多。這些GDP的杰出貢獻者,便是制鞋與鞋類貿易。
南方的正午,濕氣蒸騰,呼嘯而過的大車揚起陣陣沙塵,沿著筆直的公路駛向前方,李輝指著前方說:“那邊是一些大的鞋廠,長期接一些外銷單。原來那附近特別熱鬧,找貨也只有那里有。”他回頭,指了指著身后的牌樓:“現在,批發商都來這兒了。”
只見樓牌上寫著兩個大字:寮廈。
寮廈登陸者
代表人物:何老板
關鍵詞:集群化;網銷
寮廈的鞋城群是制鞋工廠庫存的延伸。目之所及,匯森鞋城與對面的德運鞋城擺出一幅夾道歡迎的姿態,不過,換季大促銷的鮮紅橫幅看起來并沒有吸引更多的顧客。但外貿庫存交易逐漸地上化、規模化,至少讓何老板這樣低調多年的批發商找到了歸屬。
何老板40歲上下。今年9月1日剛剛在荔園北路開起一間40平米見方的店鋪,月租2800元。左右兩側的貨架整齊碼放著各式高檔登山鞋、休閑鞋。中央區域是被擺放成九宮格狀的大紙箱,鞋子被用透明塑料袋成雙包起,上面以馬克筆標明鞋碼。
這種包裝法讓李輝覺得很不習慣,何老板有些無奈:“你不裝,客人看著不舒服。我也不情愿裝啊,袋子也很貴的。”從前,何老板的倉庫較為偏僻,來的都是李輝這樣的熟客,搬來這里,何老板需要為與日俱增的新客人做出一些讓步。
店的深處,何老板的侄女坐在柜臺后面。她從老家來幫忙打理網店,她指著頁面上一款某名牌登山靴的圖片說:“這個靴子很好賣啊,已經讓一個老客戶拿光了。很多人都不會像以前一樣來實體店看,直接上網店,看中什么我們就發貨,特別方便。”
庫存零售商
代表人物:李輝
關鍵詞:安全系數
“你知道我啊,太貴的別給我介紹。”李輝對何老板說。
“便宜的有啊。”沿著鞋架,二人逐一查看,何老板指著地上箱子里兩款冬款毛里靴,對李輝說,“這個60元,那個50元。”李輝不做聲。何老板繼續遞給李輝一只某著名運動品牌休閑球鞋說:“喏,這個只要30元啊。”李輝接過來摸摸,說:“PU吧?”便放回原位。
李輝現在不敢收PU皮鞋,過上一年半載,鞋面就會老化變質。偶有款式獨特的尖頭皮鞋,李輝只是看看,夸上一句好看。但是他要收走的,是平日里賣得好的,賣光之后客人又來找的款式。
安全系數,這是如今李輝拿貨的指導思想。女式的不收,要符合自己將來品牌的定位;設計大膽的不收,怕普通消費者接受不了;太貴的不收,要顧及太原消費者的購買力……所以,如今拿貨成了體力活兒。
兩人低聲交談了一陣,上了二層,那是何老板用木板和鋼架隔出的小倉庫,貨品更全。最后,李輝心里明鏡似地揣著老板的價格底線,光著膀子,在狹窄悶熱的倉庫待了一個小時,伴著木板被貨品撞擊出的陣陣雷聲,挑出了154雙,共計10500元的貨品,分8箱發往太原。“以前60元就能拿,現在80元他也不愿意。”李輝擦了擦汗,繼續說:“我也一樣。要擱以前,樓上那些根本不用挑,全要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