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鞋企依托文化觸動消費市場新賣點
現代廣告教皇大衛-奧格威說:“品牌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征,它是品牌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方式的無形總和。品牌競爭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層次。”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品牌成為獲得消費群體信任的重要標識,也是各大企業搶占市場資源的制勝法寶,因此建立和培養一個具有高辨識度、大影響力的品牌是當前市場及行業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在這一商品個性都大同小異的消費市場中,能夠自成一家的品牌屈指可數,其實力和名譽與國外品牌比較更是大相徑庭。縱觀國內企業,并不缺乏先進技術、精英人才等優勢條件,但是為何無法打造一個能夠成為聞名遐邇的國際化品牌呢?深究原因,品牌不只是單純依靠品質、技術作為牢固的保障,更多的是需要以文化定位來傳遞和升華品牌的內涵,以此與消費者實現深層次的交流,通過情感訴求來達到品牌忠誠度和依賴性的養成。
對于各行各業的品牌來說,文化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鞋行業亦是如此。特別是在鞋業品牌良莠不齊、魚目混珠的現階段,更是要求企業在這一方面有所建樹,只有孤標獨步的品牌文化才能樹立起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讓消費者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從而以優質的商品和服務刺激消費生產生購買的行為,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也讓品牌占據無可比擬的市場份額。鞋企只有將品牌文化作為重要的競爭手段,以文化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并令其體驗到滿意的購物感受,才能使品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誠然,文化是決定品牌能否緊緊駐扎市場土壤的關鍵。來自于美國的國際知名體育品牌耐克就十分注重文化的培育,品牌總裁查理•丹森曾表示耐克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但需要解決中國運動文化與品牌之間的關系,否則將會制約企業和品牌的發展。據悉,某些戶外運動在中國人口稠密的城鎮地區缺乏吸引力,而健身俱樂部則并非大眾化的運動項目,這對品牌的成長存在不利因素。因此,耐克開始在一些中國人熟知的體育活動中大展手腳,不僅復制北美等地個人和團體運動文化,掀起中國人群對某一運動項目的狂熱,而且利用劉翔、李娜等本土明星來帶動品牌文化的深入,更陸續與中國政府合力開發學校運動項目,在多個大學成立跑步俱樂部。如今,耐克品牌文化已經涉及籃球、足球、網球等多個領域,形成完整的營銷推廣體系,使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如魚得水。
任何一個想要在市場上贏得巨大發展空間的品牌,產品絕對是整體戰略的重中之重,而也是文化得以建立和推廣的載體。因此,企業必須利用一切優勢資源來保證生產制作流程的有序進行,嚴格把控產品的質量關卡,此時再借由文化來宣傳品牌的內涵,塑造“內外兼修”的形象,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消費者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逐漸由對品牌產品的依戀轉向對品牌文化價值的追求。當然,(中國鞋網)鞋企要根據產品的特征來匹配相符的品牌文化,讓傳播對象自然而然地接受,如果是生搬硬套的文化不僅會令人覺得牽強,還可能導致品牌失去特色,影響其市場的開拓。其次,鞋企也要充分了解目標市場消費群體的特征,通過觀察他們的思想心態、情感需求、行為方式、生活品味等信息,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確認品牌的文化。從目標市場消費群體中應運而生的品牌文化,才容易肯定認同,這樣品牌營銷才會更有基礎力度。有了優質的品牌文化,就必須竭盡全力地擴大其受眾范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鞋企可以選擇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模式宣傳品牌文化,或是媒體廣告,抑或是營銷活動,重點在于要和產品完美結合,這樣才能讓消費群體將“產品”與“文化”捆綁式記憶,感受品牌要表達的內容,與之產生共鳴,并以購買產品作為情感的寄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品牌文化建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企業只有將文化作為品牌與消費市場的觸點,并堅持不懈地完善,才能實現真正的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