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內鞋服企業“跑路潮”前因后果
當一個人走投無路時,不是鋌而走險,就是一走了之。巧合的是,這兩個結局在溫州人身上都應驗了。
溫州人向有“冒險”、“抱團”傳統,原本就一無所有,便不害怕失去更多,天然有一股決然氣概,再加上頭腦靈光、吃苦耐勞、團結互助,造就了溫州民營經濟的崛起。然而三十年后,溫州亦非當日之溫州,溫州人的這兩項優良傳統,卻開始悄然變味,伏筆著危機。
大約在2001年前后,“溫州購房團”一夜間名聲鵲起,諸如“太太看房團”,“媒體看房團”紛至沓來,溫州人就連買房也喜歡“抱團”,胃口之大,以至于將整個樓盤,乃至社區買下。
與此相對,則是溫州實體經濟的每況愈下。此后經年,不時有企業主賣掉工廠,轉身樓市。究其原因,從打火機、紐扣、開關等小商品起家,實業之艱辛已盡人皆知,且不足以承載新富階層日益膨脹的財富渴求,而信奉“錢生錢”的溫州人并不喜歡炒股,買國債,只是覺得“房子實在”。現金紛紛流入房市,在推高房價的同時,留下弱不禁風的實體經濟和意興闌珊的實業之心。
此后,2004年和2009年,溫州相繼爆發兩輪房產投資熱潮。房產投資熱點從上海、北京轉移到東南亞、中東和海南。一個溫州老板在越南芒街建成中國輕工城,溫州同鄉買走所有商鋪;柬埔寨,十個溫州人中至少有六個從事地產投資;2004年,叫價960萬的迪拜“耶穌島”別墅,溫州人是最大的主顧。2009年,溫州人又成為“海南島開發熱”的主力軍。
與之相伴,則是制造業日漸萎縮。2009年,經濟危機之下,溫州打火機企業銳減至100多家,上百鞋企破產,“鞋王”霸力集團頹然倒閉,幸存鞋廠停工歇業,鞋企遍布的龍灣區儼然空城。
度盡劫波,初心不再。重新進入鞋服等制造業,無數溫州老板為錢發愁,此時,“抱團”傳統和資本尋利天性暗自滋生復雜的民間金融格局,而“冒險”精神鼓舞著他們借貸經營。高利貸利息之高,大大超出經營利潤,明知一死,卻別無選擇,與當初“男兒立志出鄉關”情相似、景卻不同。也許他們早有計議,一旦資金鏈斷裂,債主逼債,“跑路”或“死亡”,已是既成之計。
時下蔚為壯觀的溫州老板“跑路潮”,不禁令人恍然想起80年代的香港影片,一群走投無路之人,如喪家犬般躲閃藏移,只不過主角變成了商人,他們本該在工廠主持生產,如今卻像江湖弟子一般輾轉飄零,甚或一死了之,讓人不解究竟是他們的不幸,還是時代的悲哀?
耐人尋味的是,同樣是在80年代,剛富起來的溫州老板也曾發生一起震驚朝野的“跑路事件”。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