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5年成本優勢——服企“走出去”:看好孟加拉低工資
人力成本
盡管溫州債務危機引發了人們的恐慌,但美銀美林的報告卻認為對于溫州和中國沿海的制造中心地區來說,真正的挑戰是愈來愈高的人工成本和對于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急切需要。
事實上,人工等成本的上漲已成為服企資金鏈緊張的主要“元兇”。溫州這場債務危機所帶來的啟示,除了再一次證明溫州服企對民間借貸,乃至銀行信貸的高度依賴,還有企業眼下在成本上漲環境中的無力與被動。
那么,目前,中國服企的人力成本上漲由哪些環節構成?又有哪些現實作為可以幫助企業應對成本上漲的挑戰?
這不是突發奇想,但仍沒用多長時間,法派便作出了放棄四川、將生產基地直接轉移孟加拉國的決定。
這也被定義為跳躍式的轉移,法派集團董事長彭星的轉移戰略在三年內來了個大轉彎。
放棄四川
對于大多數中國服裝制造企業而言,后危機時代最重要的挑戰或許是人力成本的上漲,在溫州,許多企業因此退掉了大量訂單,最近因資金鏈斷裂而出現的溫州“倒閉潮”危機與人力成本上升也成因果。
成本的上漲迫使企業尋求更多資金填補缺口,遺憾的是,企業的選擇不多。
法派的轉移是應對人力成本上升的企業主動作為之一。三年內,法派將轉移計劃推倒重建,完全放棄2007年在四川投資千畝生產基地的轉移計劃,進而于2010年迅速決定轉移孟加拉國,這一過程或將為業界帶來啟示。
“早在2007年,我們已經在四川設立制造基地,就是想把制造這塊轉移到四川去,但是最近,我們改變主意了。我們決定跳過四川,直接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孟加拉國去。”彭星表示,“為什么變了呢,2007年的時候,四川西部的人員數量也好,成本也好,我們還能接受,跟東部地區差三分之一的成本。然而,現在兩者已經越來越接近了,以至于現在到四川設廠,意義不是很大。根據目前的情況看,我想至多不超過5年,四川跟東部地區的成本就將持平,包括人力成本、四川那邊的土地價格,包括政府的招商態度眼下都開始發生變化了,政策也隨之有所變化。”
5年后的四川就是現在的溫州,法派認為生產的內地轉移已缺乏合理性,他們只能將目光轉向了海外。
“而孟加拉國,每人月工資才30美元-40美元,即便發展時間早一些的越南現在也才100美元,非洲也是很低,相比之下,國內的成本太高了,中國目前的平均工資已在2000元以上。”彭星將生產轉移計劃調整稱之為跳躍式發展。而原來投資的四川生產基地則調整為法派的物流用地,“現在企業缺的不是工業用地,對于服企的升級提升來說,最缺的是物流用地。目前,互聯網這么發達,阿里巴巴到處圈地,凡客、京都也都在圈地,這時候我們也要轉型,2009年我們上線唯品會,就是做網購,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因此,把生產基地改為做唯品會的物流用地,對于我們具有戰略意義。”
與彭星對四川生產成本的擔心不同,分管法派人力資源的副總裁盧愛軍對于四川的擔心則是招工難,即便法派轉移到人口大省四川,也可能面臨招不到人的窘境。“去年我們再一次到四川考察,不得了,那邊也招不到人,這動搖了我們對四川的信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