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紡織服裝企業如何絕處逢生?
近幾個月來,受歐洲債務危機、國內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等原因的影響,珠三角紡織服裝企業受到了沖擊,尤其是中小型傳統勞動密集型紡織服裝企業首當其沖。紡織服裝行業是恩平傳統三大產業之一,其受到的沖擊究竟有多大?又該如何在困境中突圍?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訂單銳減
小型企業減產甚至停產
多家小型紡織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反映,今年國際買家,尤其是歐盟國家客戶的訂單出現明顯下滑,有個別企業甚至因為接不到訂單,不得不要實行停產甚至關閉。
恩平市意丹華服裝企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童裝的制衣企業,現有200多名員工。成立10年來,該公司都是按照外商的設計要求,承接童裝生產,產品全部銷往歐盟、中東及美加部分地區。
見到該公司總經理馮金凡時,他正在車間巡視,并不時與員工溝通,了解各個工序的生產情況。這也是他10年來一直保持的,與員工加強溝通聯系,及時了解產品質量的“習慣動作”。
“與其他同樣規模的廠家相比,我們還能保持有工開,已經算是比較幸運了,但現在我們面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訂單大幅減少,前景令人擔憂。”馮金凡說,服裝生產一般是反季節的,每年的10月和11月,本是夏裝預訂生產落單的高峰期,但今年的訂單與去年同比下滑超過40%。針對這一情況,他們公司已經連續召開多次會議,商量應對策略。
隨后,馮金凡向記者出示了兩份登記表。“去年同期,我們接到的2011年夏季第一批訂單是266180件,今年接到的訂單僅有160958件,足足少了10萬多件。像我們這種勞動密集型的代工企業,利潤空間是非常少的,如果生產總量上不去,企業的生存發展將會越來越嚴峻。”馮金凡說。
記者隨后電話采訪了該市多家小型紡織服裝企業,廠方負責人普遍反映今年國際買家,尤其是歐盟國家客戶的訂單出現明顯下滑,有個別企業甚至因為接不到訂單,不得不要實行停產甚至關閉。
“據我所了解到的消息,宏盛、新利安這兩家擁有300多人的制衣企業已經關停了。我們這些小型企業,抗風險能力低、依賴程度高,一旦外商的訂單少了,我們就不得不要減產甚至停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型紡織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雪上加霜
成本上升壓縮利潤空間
歐洲債務危機本來已經為歐盟甚至是世界經濟蒙上了重重陰影,但生產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波動幅度大,無疑令小型紡織企業“雪上加霜”。
小型紡織企業為何會陷入這樣的困局?
據記者了解,恩平的小型、微型紡織服裝企業,做的大多全是加工貿易生意。這些企業由于沒有自主品牌,主要都是為外商從事OEM生產和定向加工、定客加工等,產品銷售渠道單一,市場競爭力普遍不強。因此,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使他們首當其沖受到波及。
“我認為有幾大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小型、微型服裝企業面臨今時的艱難局面。”馮金凡告訴記者,歐洲債務危機本來已經為歐盟甚至是世界經濟蒙上了重重陰影,但生產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波動幅度大,無疑讓他們“雪上加霜”。
“舉個例子說,去年2月份,40支精梳純棉紗的價格每噸2.5萬元,但到了去年11月份,這類棉紗的價格上漲到每噸5萬元,足足翻了一倍?,F在,這類棉紗的價格又跌到每噸3.3萬元,波動頻繁而且幅度較大,加上人民幣匯率上漲,升值壓力大等因素影響,因此導致不少廠家出現了有單不敢接,客商也不敢下單的情況。”馮金凡認為,除了原材料價格上漲之外,近年來工人工資的增幅達到10%-15%,社保支出增加了將近20%,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空間越來越少,失去了代客生產、代客加工的競爭力,使我國周邊越南、孟加拉國等勞動力價格優勢更加突出的東南亞國家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導致我國歐美市場訂單流失的情況正在不斷擴大。
另外,隨著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歐元區外圍國家蔓延至法國、比利時等歐元區核心成員國,歐元區和歐盟消費者信心指數均下降,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形勢發展悲觀,消費需求下降,也導致了歐盟地區客戶收縮了銷售市場的預測,觀望態度增強,訂單變得更為保守。
“一旦外商收緊預測減少訂單,企業要減產停產是不得不要面對的事情。”據人士說。
進退兩難
小型企業如何轉型發展?
中小型紡織企業要將銷售市場轉回國內的話,面對的市場競爭壓力將會更加大,生產成本也會大幅增加。因為他們必須要招聘人才成立自己的設計團隊,還要培養市場開拓的銷售人員和籌集開拓市場銷售渠道的資金。
小型紡織服裝企業既然已經“舉步維艱”,甚至有個別企業出現了階段性關停的現象,為何他們不調整市場,把銷售市場逐步轉向國內或其他地區?恩平市意丹華服裝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馮金凡向記者剖析了他們這類型企業正面臨的進退兩難局面。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