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決定經營模式
曾經有朋友希望我總結日本企業和美國企業、以及中國企業的不同,希望能夠得到中國企業以什么樣的模式成功的結論,雖然直至今天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出歸納,但是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另外一些問題,那就是美國、歐洲和日本這三個區域的區別,分析這三個地區為什么成為發達的地區。歐洲地區一直都以品牌和精品作為自己的專長,也正因為歐洲的很多企業都是品牌企業,同時貢獻奢侈品,歐洲所選擇的服務對象應該是15%左右的消費者,但是具有極高的附加價值。歐洲成功的原因就是確定為精英消費,或者叫做奢侈品消費。也就是說,歐洲選擇市場份額當中的15%左右,以奢侈品作為方向,在附加價值上創造出奇跡,香水、汽車、服裝、美酒。美國選擇了了另外一個方向,美國能夠讓技術創新,能夠讓技術產品化,所以美國的成功是可以讓奢侈商品因為技術批量生產,使得奢侈消費成為大眾消費。而日本的成功則是物美價廉,日本企業借助于技術和文化,使得產品更加大量生產并且價格低廉,這樣就使得大眾消費的產品可以普及消費。歐洲是面對15%左右的奢侈品市場;美國人把奢侈品產業化,使得40%左右的人能買得起;日本人更成功的是,讓這些產品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并確保品質,這樣就使得超過60%左右的人能夠購買,物美價廉就是日本的成功的策略。也許這樣的比較不見得合適,但是這說明不同的文化蘊涵著不同的經營與管理模式,歐洲注重人本自由和設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強勁的差異化;美國強調技術和創新,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強勁的技術產業化的能力;日本強調品質和服從,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強勁的成本能力和品質能力。因此中國企業是什么樣的模式成功,也同樣需要依賴于我們的文化與經營和管理的結合,只有這三者的契合,中國企業成功的模式才會找到。
也許得到這個模式還需要一段時間,我還是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或者這樣一個詞可以概括“平民化”,也就是中國企業應該想辦法讓80%左右的顧客可以購買他們需要的產品,這樣我們就找到自己的成功模式。有時候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想法,但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其實現在還沒有答案,因此中國企業一直在困惑中搖擺,有人說我們要向歐洲學,有人又說我們還是向日本學,還有另外一批人堅持應該學習美國。這三種說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在管理上始終需要明確的是,必須理解自己的經營背景和管理背景,我相信無論向哪一個地區學習,我們都會有所收獲,每一個地域的成功,都有自己很明確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們的價值取向以及行為選擇。美國一直崇尚變化和創新,日本一直崇尚服從和品質,歐洲一直崇尚與眾不同,這些公眾的價值取向決定了產品的內涵和管理的風格,也使得經營模式有所不同并取得成效。
那么中國的價值取向是什么呢?回顧改革開放30年中國企業撬動世界的價值,我用了四個詞:學習、成本、速度和創新,歸結到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成本的能力,我們需要很好的反思,為什么成本的能力,價格的銷售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進入市場的機會,是否這也是公眾的價值取向所做出的選擇?往往在這個時候,我會想到兩個企業:一個是沃爾瑪,一個是ZARA。作為一個希望進入到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企業,沃爾瑪采用的經營模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總是用最低的價格銷售”。而作為一個希望能夠為平民帶來美好和時尚的ZARA,所努力的做就是一件事情“平民的奢華”,這兩家企業是否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對于平民消費的價值判斷,中國企業需要認真的理解,并能夠在自己的經營模式中表達出來,我最大的擔心是中國企業并沒有很好的把平民的價值取向表現出來,反而簡單去模仿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經營模式,簡單的認為顧客需要精品、奢華,并沒有很深入的理解自己的企業所面對的顧客的價值取向是什么,也沒有很深入的去理解顧客價值取向和自己經營模式之間的關聯,但是如果不解決好這兩者的關系,是無法真正獲得中國企業的成功模式的。
美國在了解了日本企業之后搞懂了一點就是企業文化對于競爭力而言是絕對關鍵因素,在日本之后美國企業開始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擁有變革和創新的能力。我們在學習美國之后,也需要構建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擁有為顧客創造價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