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中的八大浪費現象
增強成本意識和成本控制,最終目的是為了卓有成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在這一過程中,對生產線出現的各種浪費現象的關注是不可缺少的。按照現代工業工程的定義,生產現場最容易出現以下八大浪費現象。
1.過多地制造
所謂過多地制造,指的是成品或半成品生產過多。過多制造是八大浪費中的首惡。由于大批量的生產容易給人們造成生產效率很高的錯覺,而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企業生產產品的目的是追求利潤。只有產品能卓有成效地銷售出去,企業才能從中獲取最可能大的利潤。如果制造了大量不受顧客歡迎的成品而賣不去,那是一筆極大的浪費。
當前企業面臨的市場特點是:客戶的需求趨向于多樣少量,客戶隨時可能根據需要抽單或變更項目。雖然集中和大批量生產的效率比較高,但是卻無法適應市場經常迅速變化的需求,是以犧牲賺錢效率為代價的。例如:上個月產品生產的標準工時是3分鐘,這個月進行集中生產后,標準工時變為2.7分鐘,表面上效率提高了,但是過多的產品沒有客戶需要。因此,不能簡單地被生產效率的數字所蒙蔽,而應注重企業最終獲得的銷售利潤的大小和經濟效益的高低。
2.過多的庫存
過多的庫存是一種直接的浪費。庫存多,并不表示企業的資金有多雄厚。相反的,表明了企業被積壓了大量的資金數量。過多的庫存,是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由于新產品的上市勢必要影響到庫存中舊產品的銷售,企業出于先清理庫存中舊產品的心態,又必然影響到新產品的上市,從而造成新產品喪失搶占市場的良機。
另外,大多數產品的生產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生產方式,它需要經過許多道工序的加工。如果第一工序的半成品庫存太多,進行后一道工序的工作在開始時將處于等待的狀態。這樣,生產周期不斷累加和延長,必然影響到交貨期,進而影響到企業盡快上市的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3.過多地搬運
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可能所有的工序都在同一的地點、時間內完成,其間的搬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過多地搬運不僅是徒勞無功的,而且還會造成了標準工時延長和生產效率降低。它的更大惡果是必將影響企業的訂單周期和業務競爭力。
因此,應千方百計地設法盡可能減少搬運的次數。一般來說,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搬運的次數。也可以通過縮短不同工序之間的距離和轉移搬運的地點等措施,都能有效地減少搬運的次數。
4.不良品
不良品是現代工業工程認定的第四大浪費現象。客戶需要的是合乎規范要求的產品,不合格的產品很難被客戶所接受。出現不合格產品后,可能需要返工,嚴重的甚至可能要報廢。報廢意味著成本的浪費,返工意味著效率的浪費,同時,返工本身也說明所生產的成品或半成品的品質較差,不穩定性增加。
不良品越多,出現返工的次數也相應的就越多,說明產品的不良性越高,生產線上產品的標準化穩定性就越差。
由于不可能所有的產品都一件件逐一接受徹底的檢驗,只是按照一定的抽簽法則,對部分產品按百分之幾的抽檢比例要求來檢驗和鑒定。如果產品質量合格的穩定性較差,即使抽查的產品都是合格的,其余未抽查的產品的不良風險也仍然很高。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