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是鞋類制造轉向智造的必經之路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走的是一條“制造業輸出”的發展模式。每年消耗大量能源,為世界提供廉價商品。可是,最后卻落了個“中國制造”的名號,始終沒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優勢。
而今,這種發展模式已到了難以為繼,不得不變的時候。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環境的壓力。近年來,綠色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也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綠色能源的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不計環境代價的發展模式,必將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被逐漸淘汰。其次,勞動力壓力。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以及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向創意密集型產業的轉變,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正在瓦解。此外,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間接導致了成本的增加,使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微弱。
當制造業帶來的低價優勢完全喪失時,如果中國品牌還沒有積累起自己的優勢,那么只能面臨淘汰。
在產品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下,品牌是實現產品區隔的有效途徑,也將成為消費圈劃分的依據。中國企業要想與世界品牌競爭,就必須通過品牌升級,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優勢。
品牌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沒有經過工業大革命的積淀,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力剛剛得到解放,就面臨大工業時代的大量需求,助長了“重量不重質”之風。張瑞敏砸冰箱時,連門都關不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生產力一直在追趕市場需求,這也是我國遲遲未能出現“精工業”的重要原因。
我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犧牲了制造業的聲譽,才補上了這一課。然而這也是中國發展必經的階段。當年德國也戴過“德國制造”的帽子。90年代,在中國,“明星開韓國車都不好意思出門”。然而,今天的德國、韓國已非昨日的德國、韓國。我們也要抓緊時間,因為在價格優勢消耗殆盡前,我們并沒有太多時間。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很多企業,如海爾、吉利、比亞迪,都在摸索一條中國式的品牌升級之路。“咆哮著的獅子”米高梅宣布破產,面臨重組,有消息稱有中國投資人有意入股,顯示出中國企業在品牌國際化方面的努力。
但是,收購國際品牌并非打造國際品牌的捷徑,也不是中國品牌升級的出路。一方面,太多的失敗案例告訴我們,“收購容易消化難”。另一方面,創造和創新才是品牌的靈魂。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企業,通過收購國際品牌實現了品牌的國際化。索尼買下了米高梅,日本電影卻并沒有大放異彩。錢并不能解決品牌的所有問題。
品牌升級,首先是生產能力的升級。產品層面的滿足是品牌建立的基礎。其次是市場能力的升級。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唯有經驗豐富的舵手,才能擺脫危險,駕馭未來。最后是創新能力升級。不擅創新的企業,只能跟在別人的后面走,無法建立品牌個性,形成獨立的品牌文化和品牌理念。更不用談積累品牌優勢,成為國際品牌了。
市場的意義在于一切皆有可能,無需論資排輩。只要你能創新,能符合消費者的追求,你就有市場。比如ipad,既不是手機,又不是電腦,但就是這樣一個“四不像”品類,卻以其獨特性贏得無數粉絲。即使是中小企業,只要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品牌,就有機會。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最初只是一個生產普通電源插座的家庭小作坊。華為也是從一個簡易廠房起家的小公司,快速成長為今天世界一流的通訊公司。所以,關鍵要看品牌布局。
中國企業進行品牌升級,一方面可以像海爾、華為那樣以優勢品牌占領國際市場。即先在 國內確立品牌優勢,然后向國際市場延伸。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借助中國的文化優勢。
三鹿,曾經赫赫有名的中國名牌,可是一場“三聚氰氨”的劫難就將其擊垮了。而國外的品牌也會遇到質量問題,甚至發生過雞蛋被召回的新聞,但極少因為一次事故就宣告破產。為什么國外品牌的生命力比中國的頑強呢?為什么在雞蛋都被召回的國度,民眾對自己的品牌仍然十分信任呢?
這就是品牌的魔力。品牌一方面可以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使消費者愿意為它支付更多的錢。另一方面可以使消費者對產品建立信賴感,培養忠誠客戶。人們信任品牌,就像信任自己的朋友,即使他偶爾做錯了一件事,也不會因此與之絕交。這種朋友式的信賴,源于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點滴積累。
因此,進行品牌升級,把制造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是中國企業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