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優化產業鏈 迎接貿易新角力
入世以來,根據中國稅務網公開信息,中國約有3000多個涉及進口和外資的稅目被調整,中國服裝行業也在全球自由市場中享受到“貿易互惠”、“國民待遇”等政策優惠,一段時間內,中國服裝企業在出口貿易上取得了長足發展。
然而,入世10年后的今日,全球金融危機紛襲: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歐盟債務危機爆發,人民幣升值導致熱錢撤退……制造業,這個中國對外貿易市場的“大哥”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再加上東盟國家以及土耳其、巴勒斯坦等國制造業的崛起,中國服裝行業不免受挫。面對這些不利因素,中國服裝行業必須盡快找到應對之策。
整合優化迫在眉睫
服裝材料的價格波動是導致服企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棉花價格就出現了“先翻倍,后腰斬”式劇烈波動。廣州市制衣商會副會長、卡佛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聲治表示,今年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漲導致企業支出增長了20%~30%,大多數商家的產品利潤下降。商家“默契”地紛紛提高商品售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顧客消費力,長期以往,服企盈利能力也將整體下降。
昂貴的物流費也陡增企業成本壓力。油價、用工成本、房租等不斷上漲推動了物流費用上漲,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10年全國物流運行情況通報,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8%,比發達國家高出整整一倍。原材料和物流是產業鏈的基礎環節,客觀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營銷策略,服裝企業只有在整合產業鏈的基礎上,想法設法優化提升產業鏈,才有能力在困局中扭轉劣勢,開創新機。
整合海內外橫向產業資源、優化企業自身垂直產業鏈配置,成為國內服企迎接新一輪全球化貿易競爭的最優解。整合產業鏈,以國際化視野發掘新商機,善用海外資源來彌補先天不足,有利于加快中國服裝業與時尚產業的融合,重振中國服裝行業在國際上的貿易地位。而優化產業鏈,則有利于服企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刺激消費,提高企業效益。
擴大生產,資金先行
實現產業鏈的優化整合,離不開產業鏈“三個流”的順暢協調: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魯泰紡織集團就是巧用資金流的典型案例,其完整的產業鏈上至棉花育種、棉花種植,到紡紗、漂染、織布、整理、制衣的生產,下至品牌打造、市場營銷。
魯泰成立之初只是一個兩萬多錠的紡紗工廠,當時,中國紡織企業因產品檔次低、質量差而舉步維艱。上市融資后,魯泰將原有的國產設備全部更新為進口設備,生產的優質紗線飄洋過海,遠銷日本。隨著發展資金日益充足,魯泰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從過去單一的紡紗不斷向兩頭延伸,擴大到織布、服裝,產業鏈得到多元豐富。
高度共享各方信息
針對信息流,伊藤忠纖維貿易(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大塚丈二建議,中國服企應該以市場營銷為基點全面整合信息,并將信息和生產商共享,結合原料、面料等環節,以專業特色提高產品附加值,并以此刺激消費市場。
雅戈爾集團便率先啟用“全產業鏈”的戰略模式,不僅擁有原材料生產基地、印染廠、棉紡廠、成衣制造廠、物流中心和銷售實體店,還緊握產業鏈的信息流通。雅戈爾在新疆培育了自屬棉田,主產頂級新疆長絨棉,滿足其95%的原材料需求,免受棉花價格劇烈波動的困擾,并能夠保質保量。目前,雅戈爾擁有零售終端2000多家,憑借對上下游產業的滲透,面料和設計實現差異化。雅戈爾高度共享各環節信息,提高向產業上游反映的速度,從而掌控終端,穩定市場銷售。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