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品牌:在服裝強國之路上崛起
在時尚界,男裝遠沒有女裝那樣多彩多姿,時尚變遷的速度也遠不及女裝,但男裝永遠像是服裝行業中的磐石,在時尚行業中撐起服裝的半壁江山。
●國際男裝品牌的緣起與興盛
Giorgio Armani、Dolce&Gabbana、Hugo Boss、GUCCI……這些如雷貫耳的男裝世界級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是品質的象征。而中國男裝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中國服裝產業中的中流砥柱,上市服裝企業以男裝居多,但仍未有超越這些國際品牌的跡象。如何超越?如何成為國際著名品牌?我們去追尋西方男裝發展的軌跡,希冀尋得成就品牌的根源。
經濟發展促進國際品牌興盛
國際服裝品牌的崛起,緣起于二次大戰之后,由于戰爭的影響,人們的著裝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工業革命,紡織服裝成為最先興起的行業,時尚和時裝借著工業革命的推動開始真正得到大力發展。而百貨業的變革成就了服裝品牌的國際化的腳步。
并且二戰后,現代跨國公司在美歐等國興起。
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水平。戰后,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這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一、美國在戰后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二、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發生于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并小企業。第二次兼并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并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后,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并,即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并和吞并,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
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后混合兼并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并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他們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絡,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
跨國公司的成熟,使全球采購和全球市場成為可能,國際服裝品牌也正借此誕生。
Giorgio Armani1975年誕生于意大利米蘭,這個誕生于二戰后的著名服裝品牌正是借著全球戰略成為國際著名男裝品牌。1975年Giorgio Armani開業首年即獲得空前成功,遂致力拓闊客戶層面及歐洲市場。1979年,公司于美國成立Giorgio Armani Corporation,開始把業務擴展至海外市場。七十年代末期,Giorgio Armani已成為一間主導國際時裝及設計的公司,并推出多個全新產品系列:Le Collezioni、Mani、Armani Junior、Giorgio Armani配飾、內衣及泳衣。八十年代早期,Giorgio Armani于米蘭開設首間Emporio Armani專門店;隨后,于米蘭開設首間Giorgio Armani專門店。公司也開始加強宣傳和市場推廣等部門,同時確立品牌的價值和管理哲學,兩者至今仍是令公司成功發展的重要要訣。
如今,Armani集團是全球現今主導時尚和高級消費品的集團之一,共有四千七百名直接雇員和十三家工廠。負責設計、制造、分銷及零售時尚和生活用品,包括服裝、配飾、眼鏡、手表、首飾和化妝品;旗下的品牌分別有Giorgio Armani、 Armani Collezioni、Mani、Emporio Armani、Armani Jeans、Armani Exchange、Armani Junior與Armani Casa。
百貨業的變遷改變服裝產業格局
對于服裝國際品牌的興盛,百貨業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的。
以歐洲擁有悠久時尚文化底蘊的法國為例。法國的大型百貨商場已有150年的歷史。它們始創于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與所有歐洲國家一樣,法國最初的百貨業也是以服務貴族階層為目的的。二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百貨業也在變化,西方百貨業在二戰后開始逐步趨于成熟并開始呈現飽和的狀態,百貨業開始以中產階級為主要目標消費群體,并逐步向下拓展成為百姓消費的場所。英國倫敦學院的Bill
Webb教授認為:百貨店仍然生存和發展著,而且起著其它零售業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與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法國最大的百貨企業老佛爺百貨的高級副總裁Patrick
Pergament認為:老佛爺在化妝品與時裝兩大主打商品上的份額就達到15%~25%,有些紡織品的市場份額甚至達到80%。正是因為百貨業針對的消費群體的拓展,才促使服裝品牌擁有更廣泛的消費對象,并向國際化邁進。
與國內百貨業不同的是,隨著百貨業的飽和,國外的連鎖經營的品牌專賣店與百貨業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最近幾十年當中,連鎖商店成為歐美終端消費者消費的重要場所,這顯然與目前國內商業目前的發展有所不同。這也是國際服裝品牌進入中國后相繼開設旗艦店的重要依據。歐美的連鎖商店因其規模巨大,可以統一進貨,進價可大大降低,進行統一促銷,巨額廣告費分攤到每個商店的費用就比較少,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必然處于有利地位。由于連鎖店實行全國聯網,所以顧客購物可以異地退換,這大大消除了顧客購物的后顧之憂。
而百貨業因為歷史的原因,現在歐美的大型商場無一例外都占據了各大城市的最繁華商業地帶。在價格上,大型百貨商場難以與超市、專賣店和工廠直銷店較量,因此它們大都舍棄了價格戰略,轉而發揮自身商品門類齊全、品位高、形象好的特點去征服顧客。在巴黎的幾家著名大商場里,顧客可以在世界名牌林立的商品中選擇服裝、首飾、化妝品、鞋帽。
正是借助百貨業和連鎖商超、專賣店各種零售模式的發展,服裝品牌才得以以更廣泛的渠道進入消費者的視線,使服裝品牌向國際化進程邁進。百貨業和服裝品牌看似處于不同領域,卻有著一榮俱榮的唇齒關系,在整個市場鏈條中,零售終端搭建商業架構,是骨;服飾品牌填充了70%以上的商品空間,是肉。因此百貨業和連鎖商超等零售模式的發展對于服裝品牌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內男裝品牌的發展壯大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2)NO.2》的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組織室副主任郭朝先指出,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無論是從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力指數、現實性比較優勢指數在全世界都是最強的。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產品市場占有率排在世界第二,是意大利的6倍、德國的7倍、美國的12倍;從生產力來看,中國是意大利的9倍,是美國的14倍。“這就意味著我們這個產業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確實有著堅實的基礎。”郭朝先表示。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