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分析行業發展
作為行業“掌舵人”,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何燁分析行業當下發展形勢,明確中縫協工作思路,為謀求更大發展的企業增加動力,為困境猶疑中的企業增強信心,從而達到理清行業發展脈絡、凸顯協會應變能力之目的。
嚴峻考驗
形勢并不樂觀
三年多前,國際金融危機驟然來襲,行業、企業雖因遭受打擊而致低迷,卻也能夠做到沉著有效應對,從而迎來了階段性的爆發式恢復;三年之后,這場危機仍在發酵,歐債危機深度演化,在中國經濟整體狀況再度面臨新的考驗背景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能否依舊保持堅挺?
“在國家宏觀經濟整體面臨考驗的形勢下,縫制機械行業當然也無法獨善其身。”何燁理事長一言中的,“2011年行業發展前高后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11月行業雖然還能保持12.4%的增長,但全年增幅收窄,全部數據同比下滑趨勢無可避免,2012年形勢不容樂觀。”
顯然,何燁所強調的“不樂觀”,是指行業目前面臨的現實客觀狀況。“首先,世界經濟依然沒有找到內生型可持續發展模式,市場需求回升缺乏根本性動力,市場預期沒有出現實質性好轉,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普遍低迷;另一方面,國內經濟與市場生產要素價格不斷上漲,外需動力不足造成工業生產增速明顯下降,緊縮貨幣政策影響了投資和工業生產活動,持續性通脹制約了消費者實際購買力,對消費意愿和支出產生了很大的抑制。投資、消費和出口‘三架馬車’增長都在減速。”
“其次,價漲量降,是2011年中國服裝出口最典型的癥狀。”何燁說。有數據顯示,1月-10月,服裝出口總量下降7.1%,單價卻增長30.7%。何燁進一步分析道:“拉動縫機業實體增長的需求動力正隨著國內消費信心的下滑和下游服裝行業‘價漲量降’的發展趨勢而不斷減弱。縫制機械的內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緊縮擠壓,這種局面在未來一階段內將長期持續。”
與此同時,宏觀發展環境的嚴峻,制造業“空心化”、人工成本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疊加已經讓企業苦惱頗深。因此,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總體贏利能力有所下滑,利潤總額更是兩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另外,美國制造業回流、東南亞制造業比較優勢的存在,使中國制造業優勢銳減,隨之而來的是生存環境惡化和產能嚴重過剩,這兩重困境讓縫機企業在現階段的發展感到進退兩難。
對此,何燁簡明扼要地斷言:“制約因素固然存在,但并非無解。關鍵是要根據市場與企業的發展規律,主動求變求發展,積極找到應對之策。同時,企業要加強應變能力及防范風險意識。”
逆勢而上
機遇蘊含其中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具備不少有利條件’。這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12年經濟工作時強調的。我們的行業發展和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同步,所以對于行業發展的機遇,我個人還是很樂觀的。”何燁在談及行業發展前景時坦言。
何燁表示,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歷經由小變大,由單一品種到全面覆蓋,由產品競爭力普遍偏弱到某些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經充分說明行業的發展基礎堅實牢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日臻成熟,資金、技術、人力、管理等方面長足進步,產品質量提升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縫機業發展總體逆勢而上。行業骨干企業在2011年無論是提業績還是抓管理,態勢均是普遍上揚。同時,我們的產業配套成熟度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無出其右,中國縫機業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全球化產業,在生產方式、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諸方面已與國際接軌,因此,服裝產業的變化、轉移等一系列問題并不妨礙我們主動進行的行業結構調整。”
何燁在這里所指出的“結構調整”,首先是以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品結構調整進程為顯著特征的。隨著服裝等下游行業的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高效、綠色節能、特殊功能類的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需求量大幅上升。2011年行業105家整機企業生產帶電控裝置縫紉機近120萬臺,同比增長46.79%,產品同比增幅遠超過行業產量20%左右的平均增長率。
其次,企業結構調整加速。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行業強強聯手頻頻加深、加快。2011年,企業兼并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力度加大,行業逐漸形成具有顯著戰略、資源優勢的“六個大型組合體”為第一陣營,具備發展特色與比較優勢的中小型企業為第二梯隊的發展格局,行業資源、效益業已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同時,不少具備長遠眼光的企業也在進一步優化自身的市場結構調整。不少曾經以內銷為主的企業,都在一步步擴大企業外銷比重。而以外銷為主的部分企業也在逐步擴大對內銷售,平衡企業的內外銷市場份額比重,以保障不同行業形勢下企業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客觀環境的嚴峻,反而逼迫企業加大了轉型升級的力度與步伐,促使企業主動思考,求新求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