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孫瑞哲談服裝企業轉型升級
2012年2月11日,第十五屆海博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臺灣紡拓會副秘書長許文正以及中國設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蘇葆燕在發布會上就“海博會”等內容答記者問,本報進行了記錄和整理,分四篇刊發,以饗讀者。
很多人說,2011年對于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而言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外需驟降、內需疲軟;勞動力成本急速上升;信貸緊縮,民企無門;匯率攀升,稅負高位……這一切,似乎都是艱難的縮影,但事實上呢?從2009年到2010年,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同比都是增長的,雖然去年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可以肯定的是,出口和內銷依然會是增長的。
那2012年呢?
規模效應升級為價值增長
“轉變生產方式,這個口號已經提了幾年,但有多少家企業真正能做到?”孫瑞哲說,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增長趨緩已經不可回避,而且這種趨緩形勢可能會帶有長期性。此外,在2011年中,行業中500萬元以上的固定資產新開工項目數同比增幅較之2010年有所下降。此外,在外貿方面,盡管數字還算漂亮,但剔除價值因素后,在2011年1月~10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數量實際增長僅為1.14%。某些外向型集群部分企業的停機率已高達35%~40%,如此境遇讓2012年企業的生存面臨更大的考驗。
近年來,產業集中度越來越受到業內的關注,如果說有一些負面效應,那就是企業的兩極分化。通過去年一季度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1/3的企業利潤高于行業平均利潤率,這1/3的企業拿走了全行業利潤的92%。另外,這1/3中的1/3,利潤率則高于10%。盡管當前行業壓力巨大,企業間競爭日趨激烈,但市場效益、市場份額卻都在向優質企業傾斜。
“我們看到‘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有一個數字非常說明問題,在‘十五’期間,價值提升對出口行業增長貢獻率是12.5%,‘十一五’期間則變為56.84%,從這方面來說,整個行業正在進行發展動力的積極轉換。”孫瑞哲表示,從整個市場結構來說,內需市場正在替代國際市場,成為行業增長的新動力。在規模效應到價值增長的跨越方面,我們正在實現比較優勢的根本性轉換,過去行業是對生產要素的依賴,對生產要素成本比較優勢的依賴。目前來說,整個市場結構在調整,在整個市場布局中,一些優秀企業在反向選擇客戶,在市場話語權方面我們現在建立了新的優勢。“用我的話來說,就是要放棄一批,重新選擇一批”。
要懂得品牌和資本運作
“轉變生產方式之后,我們要的是樹立新優勢!”孫瑞哲說,新優勢需要創新來實現,而石獅一些企業有發言權,比如說蓋奇的冷轉移印花項目、海興的“舒彈絲”,這些都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力推的高科技項目。紡織服裝業內人士要看到的是,傳統貼牌生產模式已經不適合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高速發展的現實,越南、孟加拉等東南亞國家的低成本已經在慢慢吞噬中國紡織服裝制造業的市場,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和生產模式,才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現在必須涉足的。
對于石獅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其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共同的問題,比如說現有品牌流通渠道存在著問題,即百貨業渠道占據著強勢地位,渠道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直營與加盟存在渠道沖突。對于產業來說,要擺脫對百貨渠道單純的依賴,另外從商業渠道來說也要進行反思,這都是現在整個行業在品牌建設、品牌流通結構優化方面所要考慮的內容。
關于產業和資本市場結合,企業如果想要利用資本市場,就應該從經營基本面是否健康、成長性以社會責任為代表的社會價值這三個方面下功夫。另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何使用好金融工具、金融杠桿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近期,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將兵分幾路到紡織服裝產業重鎮進行調研,發現問題、討論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希望能夠幫助石獅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繼續成為區域行業板塊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