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有大乾坤——溫嶺鞋業調查之一
大部分企業依靠“拷貝”起家,質量與產量成反比,溫嶺產的鞋子一度被人們鄙之為“禮拜鞋”:穿一個禮拜就破。城北街道在2010年獲“中國鞋類(運動鞋)出口基地”后,2011年又被授予“中國鞋業名城”、“童鞋之鄉”的榮譽稱號……
編者按:
最近,省、市先后部署開展“進村入企”大走訪活動,幫助基層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市各地也正在結合貫徹落實市四屆一次黨代會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新舉措。為充分反映這一發展的主旋律,本報組織采訪小分隊奔赴各地,深入基層,調查走訪,發回一組組反映這一變化的報道。今天,特推出“走基層話發展”專欄,以饗讀者。
近年來,面對金融危機、原材料漲價、招工難帶來的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歐美等國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政策,外貿企業發展形勢急轉直下。溫嶺鞋業,這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感受到了重重壓力,甚至前段時間坊間謠傳,溫嶺大批鞋企“關門跑路”。
但是,有一個數據引起了記者的興趣,2011年度溫嶺6004家大小鞋企的總產量達12億雙。
12億雙,它標志著這個面積925平方公里的縣級市,其鞋業產量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
12億雙,滿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穿鞋需求,按每雙鞋30厘米長計算,連起來可以繞赤道9圈。
溫嶺鞋究竟怎樣?溫嶺鞋業該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當地鞋企,展開調查。
“低品質”成過去時
溫嶺制鞋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一開始是初創期,企業大多為手工作坊,生產以模仿為主,技術、設備都比較落后,產品基本內銷。到上世紀80年代末,產業進入擴張期,溫嶺鞋企數量激增。一批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投入技改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如全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寶利特公司,就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從1995年至今,溫嶺鞋業進入成長期,逐步形成了以澤國鎮、橫峰街道、城北街道為中心,并輻射周邊鄉鎮的產、供、銷完整產業集群。
復雜的成長經歷,讓“溫嶺鞋”這一區域品牌,多多少少帶點爭議。
大部分企業依靠“拷貝”起家,質量與產量成反比,溫嶺產的鞋子一度被人們鄙之為“禮拜鞋”:穿一個禮拜就破。
這一觀點,業內人士并不完全認同。
“就算是‘禮拜鞋’,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溫嶺市鞋革業商會秘書長潘克誠告訴記者,溫嶺鞋主攻的就是低端市場,大量產品出口非洲等相對落后地區。在那里,人們買不起名牌鞋子,反而更喜歡低價的溫嶺鞋。
歷經30多年成長,當地制鞋業產業集聚已初具形態,產品從過去的注塑鞋為主,發展到運動鞋、冷粘鞋、童鞋等十大類上千個系列產品,有的企業在給國際知名品牌做貼牌,有的企業打出自己的品牌,有的企業直接向沃爾瑪、歐尚等超市供貨。
“低品質”已成過去時。鞋革業商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自己孩子穿的鞋,都是從本地鞋廠里買來的,不論質量還是款式,都好得很。
一系列稱號可以作為“溫嶺鞋”成長的佐證:
2007年8月,中國輕工工藝進出口協會授予溫嶺“中國鞋類出口基地”稱號;
2008年3月,中國皮革協會命名溫嶺為“中國鞋業名城”;
2009年,溫嶺市澤國鎮被授予“中國民族鞋業之鄉”;城北街道在2010年獲“中國鞋類(運動鞋)出口基地”后,2011年又被授予“中國鞋業名城”、“童鞋之鄉”的榮譽稱號……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