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價格突變之三個視角讀懂服裝價格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衣服的價格昂貴,不論是地處城市黃金地段的大型商場,還是以品牌形象為主的大型旗艦店,一件稍微稱得上品牌和檔次的衣服都在千元以上。與此同時,人們也在思考服裝價格步入了千元時代的原因,因為角度的差異,得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產業鏈視角:究竟有多少價格在傳導
企業在談到服裝價格上漲時,都把原因歸咎于上游企業調整及生產成本上浮,為了保持利潤增長率,服裝企業在制定每一季度貨品的吊牌價時,就相應地提升了單品的銷售價格。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其實上游企業迫于各種壓力,并沒有把原料成本價格上漲的全部壓力轉嫁到下游企業身上。
鄭州宏業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雪月對《紡織服裝周刊》記者表示,在目前棉花價格大幅波動的背景下,鄭州宏業是生產狀況受影響最明顯的企業之一。李雪月介紹,鄭州宏業以生產棉紡針織產品為主,自2010年以來因棉花價格波動和國家調整棉花進口配額、提高收儲定價等方面的影響,公司在生產環節的利潤被壓縮到了最低點。
李雪月說,作為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的上游企業,按理講企業把成本壓力轉換成更高的銷售價格轉嫁到下游企業的做法既合情又合理,但事實上,由于公司的生產完全要按照下游企業的需求進行,在下游企業需求變化快、利潤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公司根本不敢大幅抬高產品售價。和棉紡企業一樣,化纖類企業也存在相同的境遇。因此,棉價波動其實壓縮的是棉紡企業的利潤空間。
作為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記者從鄭州的一些中小型服裝生產企業了解到,不少企業在人工和融資貸款方面承受了較大的壓力。鄭州利茲菲萊服飾總經理劉國鐸向記者透露,今年初,同行們在接訂單時都想多爭取幾個利潤點,但由于訂單數量本身就很少,老板們都在到處搶訂單,根本不敢要求提高接單價格。
不過當問題過度到終端環節,結果卻有所不同。從服裝銷售數據看,2011年,多數服裝企業的單品售價漲幅至少在10%以上。目前,除了一些上市公司的老總曾保守地談過2011年的服裝售價上調了10%外,大多數企業在接受采訪時對服裝漲價的話題都避而不談。事實上,據多數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大多數未上市的服裝品牌在2011年的平均漲幅至少在20%以上。
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2011年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顯示,去年我國衣著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幅度為4.2%。宏觀數據表明,服裝企業在生產制造環節確實承受較大的壓力。但如果單純以工業生產的視角,從上下游產業鏈成本價格傳導的角度為服裝企業抬高銷售價格找一個理由,這似乎并不具有說服性。
公司財務視角:永不停歇的數字游戲
近日,在已披露2011年業績預告的39家紡織服裝上市公司中,業績增幅均高于A股其他行業。有研究機構稱,為了保持良好的業績增長勢頭,國內服裝上市公司不得不大幅提升單品售價,于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產品“量價齊升”,轉變成了只能依靠大幅提升產品售價來實現。
在中國著名時尚產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看來,上市公司的做法并不是一種良性的業績增長態勢。李凱洛對《紡織服裝周刊》記者表示,服裝類上市公司這么做其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任何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盈利,雖然單純通過提價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看起來有些“簡單”甚至“粗暴”,但這就是現代公司的本質所在。其次,為了讓市場投資者對公司保持信心,服裝企業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在各種報表上做文章,當然銷售業績也包含在內。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就像一場永遠都不會結束的數字游戲一樣,不論外部環境如何改變,企業都會最大限度地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運用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會輕易把公司推向虧損的邊緣。中金、國泰等多家證券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也顯示,2011年,國內主要服裝上市公司都通過提升單品銷售價格等手段,把工業生產環節的成本壓力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
李凱洛表示,也許從數量上看,在中國成千上萬的服裝企業中,上市公司的做法似乎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作為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的做法會起到行業風向標的作用,往往會引來其他企業迅速效仿。此外,上市公司在各個環節的成本和利潤都會定期向市場披露,而非上市企業的提價行為究竟是迫不得已還是跟風效仿,這恐怕只有企業自己清楚。.
時尚消費品視角:通路成本上漲的代價
去年以來,新品服裝的價格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批發零售全面漲價,即便是季末打折,價格也并不便宜。這種現象直接導致很多消費者不敢像從前那樣輕輕松松地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因此,業界普遍認為是物價上漲、CPI增幅過快,抑制了消費者在服裝消費上的欲望。
在過去,國內服裝行業有這么一個通用法則:企業在制定銷售價格時,往往是以生產成本價格的一個倍數來計算,根據產品預期的利潤率不同,有的企業定的銷售價格是成本價的4倍,有的則是8倍或者更高。在李凱洛看來,這種算法其實還是在把服裝當做簡單的工業產品在看待,而沒有認識到服裝作為時尚消費品,流通、銷售、品牌推廣等環節也占據了相當的成本。
事實上,當今的中國服裝產業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工業生產那么簡單。近年來,全國各地都涌現出了一批本土服裝品牌,過去,服裝銷售按行政區域劃分,幾乎完全依靠省市區域代理的模式在運作,企業寧愿以降低利潤的方式,把經營銷售環節的投入和風險轉嫁到渠道商身上。
如今,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舊模式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運用直營、品牌托管等多種模式來保證能有更多的利潤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在渠道經營上的成本壓力也會更大。近年來,上市公司在公告融資用途時,無一不是聲明將把資金用于渠道建設。因此,在商業地產租金暴漲、商場聯營扣點上調、品牌推廣費用增加等通路成本因素的推動下,服裝銷售價格就會不斷攀升,甚至超出消費者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