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棉紡織產業升級途徑
我國的棉紡織行業橫跨農業和工業兩個生產領域,涉及棉花生產、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成衣和終端消費等多個環節,影響因素眾多,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我國棉紡織產業市場環境接近于完全競爭,產業內各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且行業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宏觀經濟、政策環境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較大,行業利潤不穩定,市場競爭力較弱。本文嘗試對我國棉紡織產業的政策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紡織各環節的運行情況,淺析提高紡織產業競爭力、改善產業運行效率的途徑。
行業概述
入世10年來,我國的紡織產業保持了高速發展的狀態。2011年,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54786.5億元,同比增長26.8%。紡織行業總量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速明顯回落,固定資產投資和新增項目增長緩慢,行業利潤增長持續回落,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紡織產業的高成本時代已經到來,以廉價勞動力作為主要支撐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已逐漸喪失了成本優勢。
棉花產量不穩定
我國植棉歷史悠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常年植棉面積在8000萬畝左右,產量在600萬噸左右。我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消費國,每年棉花消費量在1000萬噸左右,消費缺口在400萬噸左右。由于棉花種植費工費時,且種植補貼遠不及糧食作物,盡管收益略高于糧食作物,但棉農植棉意愿低,種植面積有所下降,再加上受極端天氣影響,我國的棉花產量近年來下降較快。
1.種植缺乏統一規劃
按照地理區位,我國的棉花種植可分為三大主要區域: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新疆棉區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45%,黃河流域棉區約占25%,長江流域棉區約占10%。除新疆棉區棉花種植成規模以外,其他棉區種植比較分散,缺乏統一規劃,受價格因素影響較大。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的棉花種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棉農。每年的3月至5月是棉花播種期,由于比糧食作物費工費時,如果收益跟糧食作物持平,或者略高于種糧收益,棉農便不會考慮種植棉花。
2011年,國家出于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的考慮,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預案,2011年9月1日—2012年3月31日,按照19800元/噸的價格敞開不限量收購棉花。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對穩定棉花種植面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11年我國植棉面積出現了恢復性增長。2012年國家延續了棉花收儲政策,同時提高收儲價至20400元/噸,市場預期收儲政策穩定棉價的作用不足以彌補棉價下跌導致的面積下降。國家出臺棉花收儲政策有利于穩定棉花生產,有利于棉紡織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產業升級鋪平了道路。
2.種植成本上升
棉花種植成本變化圖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