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品牌:誰將走得更遠
主持人 過去的幾年,中國體育用品市場規模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在快速成長,體育用品業一度被稱之為“朝陽產業”,各大運動品牌企業掌門人的名字亦頻現于各大富豪榜。
體育用品市場研究專家馬崗指出,2012年將是體育用品行業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隨著行業的整合,不可避免的兼并、淘汰陸續上演,李寧、安踏、百麗、寶勝都有兼并案例,未來應該還會有一定規模的兼并案例出現。他認為對于企業來說,誰的終端更健康,誰將走得更遠。
多品牌多品類左右開弓
李寧公司是多品牌運營最早的嘗試者,當年其選擇KAPPA品牌中國的營運權,后來又引入了法國戶外品牌艾高,自創品牌“新動”,引入意大利品牌樂途,收購體育器械商紅雙喜和體育裝備商凱勝,亦同時將李寧進行品牌細分,切入兒童體育用品和運動生活品類。
李寧儼然成為一個多品牌、多品類的綜合體育用品廠商。特步的多品牌運營切入的時間也比較早,先后引入了西班牙品牌柯林和美國品牌迪斯尼。安踏最先實施的是主品牌細分,延伸出來安踏運動生活品類和安踏KIDS品類,隨后又將FILA品牌納入旗下,初步建立起一個多品牌、多品類的運營體系。相比而言,361度公司的多元化步子邁得較慢,只推出了361KIDS系列產品。
運動鞋服領域有七匹狼等傳統服飾企業殺入這個市場,這只是開始,相信還會有后來者殺入運動鞋服領域。運動品牌切入時尚生活鞋服領域的,亦有阿迪達斯的NEO子系列、耐克的360子系列,都把目標瞄準時尚服飾類的消費群體。安踏的運動生活店則在全國開設了有近500家門店,較量已經開始。時尚服飾品牌運動化浸透,運動品牌時尚化進軍,是市場常態。對消費者而言,多了選擇,對品牌廠商而言,多了發力點,不是左右互搏,而是左右開弓。這些對產品系列“求變”的企業必將走得更遠。
優化渠道 提高單產
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渠道擴張式的增長方式必然會停滯,優化渠道,提高單店產出,鞏固品牌業績成為企業“遠行”的必然之選。
目前,體育用品專賣店的店鋪平均面積約在100平方米左右,從產品的品類來看,賣場的可逛性并不強,消費者的可選擇性和可比較性也不強。隨著零售市場的變革,未來零售賣場將兩級分化,即以特色點、專業店為主的小店和以品類齊全、品牌眾多的大店為代表。如果品牌廠商品類增加,那么終端賣場就需要擴容升級。傳統商圈一樓的租金昂貴且擴容不易,相比之下,將二樓甚至三樓改造成賣場成為最經濟的選擇,而大賣場也符合品牌綜合化的運營方向,不但可以容納更多品類,也可以引入副品牌,把“蛋”放在另一只籃子里。
當前,體育用品賣場的作用限于產品的展示和銷售,附加功能有限。從國際領先的服裝行業4S標準,即:Sell(服飾銷售)、Sight Experience(視覺體驗)、Self-Identity Service(個性化服務)、Life Style Salon(時尚沙龍)四位一體來看,體育用品行業的差距甚遠,包括分布在一線城市的旗艦店。當然,并不是說4S可以被照搬過來,最起碼在部分城市,賣場功能可以有所創新,只有如此,企業才能更具國際競爭力。
粗放式到精細化
要想走得更遠,國內運動品牌的思維方式需要轉化。目前,大多數體育用品廠商扮演的角色是大批發商,即做產品的營銷,借此將產品批發給分銷商,然后由分銷商再批發給零售加盟商。品牌廠商的管理還比較粗放,品牌在當地經營的情況與經銷商的經營能力關系較大,品牌廠商對市場的管控甚少,至于產品在終端怎么銷售,每個環節細節怎么操作,品牌商過問甚少。品牌商與零售商的距離太遠,造成了品牌商營銷的火力大小、方向以及時間點不夠精準。品牌商需要放下身段,低姿態地貼近終端,關注零售的每個環節,把設計、生產、物流、賣場呈現方式,還有銷售人員能力、消費反饋之間形成有效串聯,打通整個利益鏈條。
對于零售行業,數據就是生意的所有秘密,而ERP系統則把這些數據有序呈現出來,方便相關人員找出數據之間的關系,挖掘出新的增長點。國內主要的體育用品廠商幾乎都安上了各知名軟件公司的ERP,但ERP的終端準確使用率不高,約在50%左右。未來,通過ERP或者更為先進的信息系統,體育企業要提升整個供應鏈、分銷鏈、利益鏈的協同效應,用精準的管理降低“預估”的風險,節約時間,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