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結構變化帶來我國服裝行業“集約化”發展模式
2011年的服裝行業遭遇了比金融危機更大的失望,全年各項經濟指標“高開低走,增幅逐月放緩”,全年服裝出口數量同比下降1.1%,內銷在“漲價”中日顯頹勢,最終由于冬天來得太晚、春節來得太早而在低位收官,套牢了內銷品牌年末翻身的全部希望。
為了棉花價格大幅波動的滯后效應以及后續連鎖反應帶來的原輔料成本高企,為了消化高預期下的勞動力成本跳漲,“終端漲價”成為2011年度無法回避的關鍵詞,并成為內銷、出口、質效數據保持靚麗的“脂粉”。
年初的高預期、貫穿全年的瘋狂漲價、年末的慘淡收場,其影響為2012年服裝行業的發展前路埋下了一顆如不小心就會引爆的炸彈——庫存。庫存會發酵,上游的庫存已經開始發酵,轉化為供貨難度和資金承受難度轉嫁到服裝行業身上;下游渠道庫存也會發酵,轉化為更大的提貨難度和資金壓力。而這只是2012年服裝行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之一。
“內外交困”已是不爭的事實。需求如同產業的“水源”,內需和外需雙雙疲軟難免令人擔憂,但相對而言內需市場近在眼前,不像國際市場那么遙遠,于是很多外銷型企業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艱苦漫長的轉內銷之路。
兩個水源,兩種水質,到底哪個更解渴?我們該如何取舍?客觀分析不難發現,外需和內需的兩頭水源都有各自的問題,但也都仍然存在著拓展的空間和可行的機會。
近幾年,內需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聚光燈下格外醒目,迅速成為“沒有爭議”的產業發展主動力,但是外需被排擠出場了嗎?內需真的能夠取代外需嗎?
我國服裝產業曾高度依賴出口,但是發展的推動力卻從出口的一只手快速地加上了內需的另一只手,顯然近幾年內需的力量會繼續快速增加,直至最終穩定。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人均購買力并不強。從服裝消費能力的角度,綜合美、歐、日、中國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將所有“人”折合成“具有相同購買力的中國人”(姑且稱之為單位消費人口)來看,美國的單位消費人口相當于中國的近2.3倍,歐盟單位消費人口相當于中國的2.6倍,日本人口也擁有相當于中國80%的單位消費人口。當然,中國正在快速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是我們要做一個較長的時間準備。
對于中國市場,我們擁有地緣、文化、傳承,甚至血緣的優勢,長期來說,這些軟性的、感性的優勢是無法替代的。全球市場則不同,我們的全部優勢都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的優勢,國際市場“易放難收”。是否可以這樣簡單地評述當前的兩頭水源——外需是基礎,內需是增長點,前者需要維護、修復,后者需要補給、給力。
如此看來,外需和內需的兩頭水源都有解渴功能,自斷水源是愚蠢的,兩頭均運用到爐火純青是高難度的。俯視全景,內省自身,如何取舍還需因企制宜。
外需水源——訂單轉移集聚爆發引水回流仍然充滿機會
1 出口縮量≠國際份額縮水
出口數量與金額增幅逐月回落
據海關統計,2011年1~12月,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532.1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4%;出口數量為292.23億件,同比下降1.10%;出口單價4.3美元/件,同比提高20.11%。其中,針織服裝出口801.68億美元,同比增長20.17%,出口數量為207.65億件,同比下降0.43%;梭織服裝出口630.77億美元,同比增長16.02%,出口數量為84.62億件,同比下降2.71%。
2011年,我國服裝出口數量與金額增幅均呈現逐月回落態勢。全年服裝出口數量同比增幅較2010年增幅大幅下滑了14.82個百分點,特別是9~12月連續出現負增長,其中,10月和11月同比下降超過10%。盡管出口金額在出口單價提升作用下保持正增長,但增幅自10月以后均低于10%。全年出口平均單價增幅持續攀升,同比增長20.11%,較2010年同期提高14.51個百分點,但同樣呈現增幅逐月下降趨勢,12月份出口價格增長幅度已回落至11%。但“漲價”顯然仍然是出口金額提升的主要動力。
三類出口競爭國未顯絕對優勢
歐、美、日三大傳統出口市場的月度消費基本穩定,增幅波動并不劇烈,歐盟服裝消費情形最差,下滑明顯,但振蕩區間仍維持在上下5%以內。傳統出口大國、新興競爭國和區位優勢國三種類型的出口競爭國的表現并沒有顯出哪一方的絕對優勢。
服裝是一種市場需求彈性相對比較小的零售商品,需求數量短期內波動具有可預見性和延續性,但需求結構和需求傾向會發生一定變化。這一傾向使得“訂單轉移”似乎一夜之間席卷了整個中國服裝出口加工業。
2“訂單轉移”沒有想象中可怕
“訂單轉移”究竟有多可怕?2011年或許區位優勢國贏得了更明顯的發展機會,但他們在出口總量中不足20%的占比,使得一時間對我國服裝出口加工業構不成巨大威脅。我們目前最強大的對手是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的新興的快速膨脹的產能,可是我國積淀了30年的產業及產業鏈基礎是不可能在短期內被替代的,盡管東南亞競爭國或許正處在最好的時候,但羅馬畢竟不是一天建成的。
這倒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我國加工成本高企的現在和未來,我們的出口競爭優勢是什么?需要保持的是什么?需要改變的是什么?
3“效率優勢”取代“成本優勢”
勞動生產率漲幅高于工資漲幅
國際分工的經濟學理論中有兩個重要的要素:價格和效率,絕對的價格差會帶來分工的進賬,而相對的效率差同樣會帶來絕對的分工優勢。
也就是說,盡管我國服裝加工業受困于勞動力、原輔材料的剛性和快速上升,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提高單位成本投入的單位產出,只要單位產出的增長高于單位投入的增長,就獲得了效率優勢。就目前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來分析:勞動生產率的漲幅高于工資漲幅,支付出去的“額外”工資就獲得了更大的“額外”回報,通過數字轉化到賬面上,將會獲得相對的“價格”優勢。
國際化是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概念
如果僅僅看投入產出比的話,我們不妨進一步放開想象,讓我們投入更低的手段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國際化——打造國際供應鏈。國際資源為我所用或許會有部分利益的輸出,但只要結果是更大利益的回收即可。
如果我們的產業只能將風險、成本進行體內循環,結果病灶永遠都是在自身發作,而通過體外循環將壓力疏導出去不失為明智。國際化是多元化的、最終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是供給國際化、渠道國際化、研發國際化、品牌國際化、人才國際化等。
出口是人與人的交往,其間,直擊情感軟肋的軟性因素常常反客為主,比如:省心省力的服務、過人的眼光、可靠的人品等。這些軟實力構成了我們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定位,我們可以是追隨者,亦可成為組織者甚至領導者。
4“結構調整”贏得新增水源
出口價值相對較高的產品比重增加
2011年我國服裝出口金額增長主要靠“漲價”,出口產品結構調整也悄然進行。2011年出口金額增幅超過平均增幅的出口產品平均出口單價為5.05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數量和金額增幅分別為7.70%和31.77%;而出口金額增幅低于平均增幅的出口產品平均單價為4.01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數量和金額增幅分別為-5.74%和18.32%。
2011年出口單價高于平均出口單價的產品平均單價為6.86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數量和金額增幅分別為0.48%和18.76%;而出口單價低于平均單價的出口產品平均單價為2.06美元/件套,平均出口數量和金額增幅分別為-3.69%和13.62%,明顯低于單價較高的產品出口增幅。總體來看,出口價值相對較高的產品出口比重在增加,產品結構調整對出口金額保持正增長起到了一定作用。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