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仁舜
2012,新形勢 新挑戰 新征途
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發展觀念
推動產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鞏固制造優勢,提升專業水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服裝生產和輸出均列世界第一,同時也是縫制設備需求大國。2011,在縫制行業“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里,中捷作為國內縫制行業的領軍企業,在行業里掀起一股又一股沖擊波。從“綠色盛典綠動力全系列直驅產品全球的發布”、“組建全球首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到“營業總收入全行業第一”再到“建立行業首家企業研究院”無一不彰顯國內一線企業的科技與風采,同時也讓中捷迎來了豐碩的成果。
2012,站在新的起點,作為上下產業鏈上相存相依的伙伴,服裝行業的不斷創新發展對縫制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在兩個行業雙雙走過高速發展的階段,也步入了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從制造“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時期。為此,筆者關于縫制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中捷未來的發展問題對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仁舜進行了采訪。
記者:縫制企業發展不斷隨著世界經濟和服裝企業波動規律而波動,也同樣面臨著諸如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資源整合的難題,截止到目前為止,您覺得縫制市場發展如何?
徐總:回顧2011年的中國縫紉機市場,也可謂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考驗,從上半年的幾十年一遇的火爆到下半年的硬著落,真正體現了市場的變化多端和適者生存的法則。2012年,縱觀世界經濟整體格局還是會呈現出比較平穩的發展態勢的,但是也隨著全球各國的經濟刺激政策效應減弱,增長速度在今年肯定是繼續放緩的,中國也不例外。
從目前來看,在實現了良性的持續發展的同時,各項制約因素依然突出,成本上漲、工資福利成本攀升加上勞動力數量的下降和觀念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勞動力成本、水電等能源價格上漲為高額的制造成本雪上加霜,匯率問題、信貸成本和國際競爭加劇問題都是縫制行業所必須面對的難題。但是,我們也要正視所面臨的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因素,積極探索企業的轉型求變之路,而重新審視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不僅僅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進程,也已成為行業企業發展的唯一途徑。
2010年,中捷參股杜克普是中捷繼與百福、勝家后的第三次國際合作。她將通過以資產為紐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實現行業資源優化,使企業走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是我國縫制設備行業調整重組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通過與上工聯手,以聯合艦隊的形勢共同推進跨國經營,能將雙方的管理優勢和生產優勢發揮地更加理想。組建中國國際縫制設備產業園,成為行業內第一家國家級的產業園區的企業,推動產業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打造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也已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