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鞋機產業預測
【鞋機產業定義】狹義上指制鞋過程中必用的設備、工具及配件;廣義上指制鞋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所使用的機器設備(包括制革、鞋楦、鞋底、鞋跟、五金、加工、模具、檢測等等領域的相關設備及工具配件)。我們通常說的鞋機產業是指廣義的。
接連幾年遭遇“缺工”、“電荒”、“油荒”等困境,加上匯率變動、原材料上漲以及一些地區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中國制鞋業受到嚴峻挑戰,而對于制鞋產業鏈上的鞋機企業來說,日子過得則更加艱難。對制鞋業而言,轉型升級的方向:高端制造和品牌經營,逐步掌握銷售渠道,擁有主動權。這些都離不開強大的技術研發和技術創新,努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1鞋機行業總結:三大現象
每季“下樓梯”式負增長。
在廣東東莞鞋機商會會長王守民看來,2011年每一季鞋機銷量都呈“下樓梯”式負增長。王會長的企業除了銷售鞋機產品,業務還涉及向大部分鞋機企業供應零部件,他的看法具有很普遍的代表性。
再現金融風暴后“冰河期”。
中國鞋機產業發展了二三十年,從崛起、擴張、高速發展,到遭遇2008年金融風暴后的冰河期,再到產業升級調整,在2009-2010迎來復蘇的春天,但是好日子不長久,在經過2011年第一季高峰后,逐步進入歷史上的“第二冰河期”。大部分鞋機企業表示,這段日子確實比較難熬。
年末上演“割喉價格戰”。
為什么是“割喉價格戰”?據愛瑪數控CEO王國權的分析:金融風暴那年,鞋機業真正的困難期大概是七八個月,這大半年所有言論和報導到處都在傳播嚴重性,政府和行業也在密切關注,給予宏觀調控,因此鞋機企業已經做好了應對準備:調低銷售預期、減去富余人員、縮小產量、調整內部結構,不盲目擴展,對銷售也有積極的措施,真正受影響的企業相對較少。反觀去年開始的“下樓梯”式銷售困局,剛開始第一季銷售大有上揚之勢,尤其是去年4月達到了一個銷售高峰,很多企業在做2012銷售計劃時,顯得比較樂觀和過多預期。不料,第二季峰回路轉,開始出現下滑跡象,在5、6月表現明顯,但是部分企業還是不太愿意面對現實,認為是市場局部、短期的調整,仍然為業績增長積極擴充,積蓄力量、儲備人員、備貨、庫存,以期在接下來的第三季(7、8、9月)——傳統做鞋旺季,實現訂單增長。
然而第三季狀況已經很不樂觀,不僅沒大訂單甚至比第二季更差,鞋機企業經歷五、六個月消耗,資金鏈已經非常緊張:材料采購、擴招人員、庫存積壓、銷售不暢、欠款難收,導致資金回籠不能及時。到第四季至農歷年前,鞋機企業上演了一場“割喉價格戰”,所謂割喉,就是不賺甚至小虧,盡可能把大半年做的庫存,變成現金,否則到年末,人員工資、下一年廠房租金、供應商貨款、企業過年各項開銷無法保障,加上中小企業融資難,所以出現去年9月媒體報導的一些鞋企老板跑路,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沒有太多鞋企的設備需求下,要回籠現金,只能選擇價格戰,不要利潤或少虧,甚至產品價格直接下調20-40%,企業日子非常艱難。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