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本土體育品牌如何進行定位轉型細分
關鍵體育總裁張慶博客里的一段話值得本土體育品牌深思:“四年前,奧巴馬說‘Change’,從阿拉伯之春到移師亞太,他果然Change了很多東西;其實另一個美國人比他說的更早: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至此,也把‘Change’這個詞送給本土企業的各位,趁著咱們的家底子以及增長空間都還不錯的情況下,趕緊改變吧,不然真來不及了。李寧雖然變得不那么好,但千萬別把它的‘改變’視為反面典型,恰恰相反,這種主動求變的意識正是很多品牌所欠缺的。每個企業的境況各不相同,總盯著人家做得不好的地方,固然可以避免同類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真正要創造和建設的,還得看大方向。”
用一句哲學上的套話:“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那么,面對于運動變化發展的體育用品市場而言,目前遭遇發展瓶頸,企業主們是否也該適時改變?大改革?小改變?定位轉型?時尚休閑?運動細分?
【運動鞋服行業前景堪憂】
根據記者了解,近年來行業人士皆對本土運動品牌目前的發展狀況深感堪憂,本土的成人運動鞋服行業目前發展遭遇了諸多瓶頸。
李光斗:本土運動品牌生存空間受擠壓
李光斗認為:“國際品牌擠壓本土大品牌生存空間,而本土大品牌又在擠壓二、三線品牌的生存空間。以運動鞋為例,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搶占了4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400元以內的運動鞋占整個市場的52%,而所有的本土品牌都在400元以內互相搶占市場份額,而這些品牌往往營銷手段相似,款型雷同,產品同質化嚴重。其實本土大品牌不是沒有嘗試過升位,李寧就在2010年后全面提高了產品價格,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有專業人士認為“成人運動鞋服行業將回歸運動本質”,對此,李光斗表示:“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運動品牌當然要回歸運動的本質,但是要回歸到‘什么樣的運動本質’才是決定品牌成敗的關鍵。如果只是單純的一味強調‘運動’,而不對其進行恰當的細分和定位,就會陷入品牌同質化的囹圄之中。”
馬超:運動鞋服行業大洗牌,優勝劣汰
本土的大部分運動品牌皆集中在福建晉江,而晉江跟溫州在鞋服行業發展方面有著相似之處,意爾康總經理馬超從溫州跟晉江在鞋服行業相似的發展路徑中分析了本土體育品牌的未來走向:“溫州的鞋服行業已經經過了洗牌,溫州的皮鞋全國知名的現在就剩下4、5家左右,晉江企業現在在媒體上做廣告的,你可能知道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但是經過去年和今年兩年的洗牌,三、五年后還會有洗牌,可能大家知名的也就不會超過十家,有實力的企業會沉淀累積下來,然后其他的就會架空,溫州這條路已經走過來,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不過,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反而是一個好處。”
2008年之后是后經濟危機,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經濟危機后反應到了鞋服行業,首先是市場會有反應即訂貨會上的訂單會下降,再者反應到加工廠加工量會下降。“這是需要一個過程過來的,就像是一個家庭,首先是一家之主感受到問題,后面是他的愛人,再者是老人小孩,是一個慢慢的過程。
”
胡振宗:運動鞋服行業前景樂觀,但應回歸理性
三年前徹底從運動行業轉型到時尚男裝的鱷萊特公司相關負責人胡振宗對于目前的運動鞋服行業的看法是:“運動鞋服行業目前的發展是多格局、多形式,錯綜復雜,市場的整體增速在08年‘奧運’熱后增速放緩,從客觀上來說前景還是樂觀,為什么這么說,市場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前運動鞋服行業競爭片面停留在追搶占終端、廣告轟炸、價格戰,忽視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被動地接受品牌和商品信息。而此時運動品牌應回歸理性,找準自身定位,實事求是,多與消費者互動,不要陷入盲目跟風、跟從的惡性管理模式,要走出自己特色的品牌發展之路。”
【運動轉型,讓改變發生!】
在這個發展相對困難的狀況下,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答案:改變。但要從何改變,如何改變?市場目前有哪些改變?是調整定位,風格轉型?還是徹底脫離運動概念,轉型其他領域?抑或是專攻運動行業的細分市場?
李光斗:精準定位,純粹展現品牌內涵
李光斗表示:“本土品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品牌定位不明確和定位展示不純粹。先從品牌定位不明確說起,很多本土運動品牌仍游離于時尚與專業運動之間,想把消費者一網打盡,但往往事與愿違。模糊的定位會讓消費者選擇起來不知所措,比如說跑步鞋,本土品牌都有跑步鞋,但有誰能說出安踏和李寧的跑步鞋哪個更專業?但說到KAPPA,人們往往會想到‘時尚’,因為kappa定位于時尚,而時尚也成了品牌核心。本土品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定位展現不夠純粹,耐克、阿迪達斯的專賣店里,傳遞的都是飽含運動激情的、單純的體育信息,而許多本土品牌對運動的解讀只是單純的‘打籃球’,既沒有沒有展現品牌的獨特之處,也沒有表現出運動的內涵。”
“面對這些問題,有些本土品牌要精準定位,有些要品牌升位。但不論如何,一定要在定位或升位之后能純粹地展現品牌內涵,否則就會陷入品牌形象模糊、與競爭產品同質化的怪圈。”
葉峰:目前不宜轉型,適合做內功
葉峰認為:“國內運動品牌目前競爭激烈,眾多品牌均遭遇到了發展瓶頸,但是目前并不是一個適合戰略轉型的絕佳時機,以安踏和李寧為首的國內運動品牌目前處于一個上不去下不來的階段;其余的二三線運動品牌如果向時尚休閑類轉型,所遭遇的競爭也許會更加更加激烈。關于做市場細分我認為現在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這些品牌在五年前、十年前就應該確定好自己的定位了,現在做也只能是在概念上做文章,很難在市場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和目標人群。我個人倒認為二三線品牌通過十年、八年的沉淀后,現在比較適合做內功,還是得在產品上做功夫,在產品的設計、款式上進行縱深的挖掘與改良,重新定位實在沒必要,況且重新定位后市場推進和傳播的成本會更高。應該說國內運動品牌在當初的定位上可圈可點,如果現在運動品牌非要轉型,在資本上要把握好,可以嘗試通過整合資本包括一些戰略性的渠道資源來進重組,在未來二三線品牌會迎來并購重組的的高峰;像李寧、安踏這樣的本土一線可能會往戶外方向等功能性方向發展發展,像361°、鴻星爾克這些品牌可以考慮并購一些弱小品牌來形成產品矩陣,用規模優勢來拼市場。
馬超:幾個品牌定位專業運動,其他品牌需轉變
意爾康總經理馬超認為,“運動行業市場接下去會走細分的方向,比如鴻星爾克現在打的是網球的品牌,以后可能會是以網球類的為主,其他類的為輔,361°以羽毛球為主,匹克以籃球為主,每個運動品牌都有自己專業性的優勢,其他的為輔助。市場經濟規律總是從供不應求到供大于求再到供過于求的必然發展規律。本土運動品牌慢慢經過洗牌之后也就會剩下十家以內,除了兩三家做全方位的運動裝備外,其他的品牌都要改變,跟著一個主流市場轉變。”
“我本人其實很喜歡市場這樣的感覺,對我們企業來說是很幸福的,可能有些企業會感覺很悲哀,很反感,很迷茫,其實每一次危機,有危才有機,整個市場機會在那,整個蛋糕就那么大,誰去吃就靠本身的實力,市場很殘酷,但是市場機會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天上如果掉餡餅,地上也會有陷阱,餡餅掉下來的時候要自己去撿,地上有陷阱,陷阱就要自己去規避,企業只要沒有大的方向的錯誤,這個企業是不會有問題的。”
改變方式1:定位轉型,時尚休閑或可做大?
李光斗:轉型時尚休閑,或有機會做大
據了解,目前有不少運動品牌正在進行企業的風格轉型,例如飛克、新紀元、名足等運動品牌都在往時尚休閑方向轉型。
對此,李光斗認為:“在美國,專注于體育運動的品牌只有耐克,歐洲只有阿迪達斯,而中國卻有括李寧、安踏、匹克、喬丹、361等眾多品牌,總體來說,市場已經過飽和、競爭過于激烈。而且運動品牌行業是一個非常燒錢的行業,聘請代言人和國外的知名設計師已經讓一般品牌難以承受,更妄談在央視五套進行廣告轟炸,因此一般品牌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做運動品牌,只能是退出。”
“時尚休閑是一個競爭相對較小的新市場,與運動也存在某些關聯性,從體育運動轉向時尚休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目前,時尚休閑領域還沒有一個足夠強勢的品牌,每個品牌都是有機會的。”
馬超:“靜動由我”,提倡生活化、休閑化
關于意爾康未來的發展方向,意爾康總經理馬超表示,意爾康會進行細分,就像耐克,現在也是有顏色不一樣的標碼,還是做專業運動,做里面的一個細點,其他的輔助,然后再延伸出一個休閑系列。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幾年春晚里面服裝的變化,也是一樣的,每年都在變,我們領先一步就是死,領先半步就是贏,要找到切入點,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春晚的服飾、裝扮由原來的突出個性到發型、服飾、化妝越來越趨向于自然,也就是說人慢慢地回歸于大自然,現在的人們是怎么隨意、舒適就怎么來。
對于做實業的來講是最經得起風吹雨打的,整個今后市場,五年、十年就會細分,歐洲的今天可能就是我們的明天,他們現在的穿著習慣,以后就可能會在我們身上印證,包括他們現在一些穿著服飾的習慣,當然穿著服飾的習慣跟我們的政治、經濟因素也有關系。
“變就是不變,只有隨著市場去改良,才能存活下去。
意爾康倡導非專業的運動,在導入一個生活的概念,休閑運動感覺,主題是‘靜動由我’,倡導大家休閑化,在休閑的過程可以引導大家做一些運動享受,運動帶給我們的快樂,也有可能拋棄運動,走生活化、休閑化風格,或者說是非競技類運動。既然不能取悅于所有的人,只能是取悅于大眾。”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