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裝業大觀察之“高質”代替“高速”
品牌深耕,既要用“高質”代替“高速”,還要能抵御價格戰的“誘惑”
做服裝誰不想賺錢呀?賺錢是企業的權利,也是義務。
而實際情況則不然。隨著國內女裝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一些品牌為了占領市場或者擠垮對手,不惜大幅殺價,最后算下帳來,就是一個“賠本賺吆呵”。
從這方面來看,深圳女裝值得研究。
深圳服裝是個謎。它發展速度快得驚人。近20年,深圳服裝自主品牌的行業產值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逾80%;近10年,其自有品牌由不足200個增長為1200個;近5年,行業經濟總量年均增長25%,高于深圳GDP年均增速10個百分點。
它的“掌舵人”不慌不忙。龍頭企業對擴張規模“不上心”,行業協會對制造成本上漲“不憂心”。
就是在這種對速度、規模的相對冷靜和對質量、效益的極端執著中,深圳服裝品牌占據了國內一類商場60%的份額,并在2010年中國服裝業“銷售利潤率”十強中獨攬三元。
2011年初開始,我國制造業遭遇了電荒、錢荒、人荒的“三荒”窘境。然而,“先走了一步”的深圳服裝業波瀾不驚。
“企業原料可能在東莞生產,產品在宿遷加工,渠道遍布全國,加工型企業占深圳服裝業不足20%的份額,多數企業不會為‘三荒’犯愁。”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說。
上世紀80年代,深圳1000多家服裝企業、40萬職工全部從事加工出口。隨著中國服裝產業產能的迅速提升,處于產業轉移最前沿的深圳服裝業首先感到了轉型的緊迫。
“那時沒市場,沒設計,企業命運捏在別人手里,像浮萍一樣。最后出口一件襯衣就掙7元加工費,付完房租、工費,剩不下什么。”深圳瑪絲菲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崇惲回憶。
降低制造環節比重,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升級,打造自主品牌,成為了服裝加工企業轉型的首選。
1993年,朱崇惲創立“瑪絲菲爾”(Marisfrolg),逐步退出“貼牌加工”業。如今“瑪絲菲爾”離制造業越來越遠,企業超過一半的產品已交由他人生產,總部200名員工全部從事設計與管理。“設計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好設計讓人穿上就不想脫下來,這樣的設計高人一籌,價格才能高人一等。”
2010年“瑪絲菲爾”的銷售額約20億元、凈利潤6億元,高居中國服裝業銷售利潤率排行第一。朱崇惲坦言,“現在做品牌,賺時尚業的品牌錢,與賺貼牌加工的血汗錢,真不可同日而語。”
即便從來沒有從事過加工制造的服裝貿易企業,也加快了培育自有品牌的腳步。
1996年,深圳市歲孚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璋開了間童裝店,從批發市場“倒”童裝。慢慢的,曹璋發現有間店鋪每天跟著他進貨,每件衣服總能比他便宜5元錢。
“雖然只是5元錢的差價,可生意就差了很多。沒有自己的設計和品牌,很難立足。”看清方向的曹璋,于1998年創立“安奈爾”品牌,自己研發設計,委托別人生產。如今,“安奈兒”銷售額已位列全國童裝前列。“這兩年原材料大漲大跌,人工成本每年漲兩成,制造企業壓力很大。但是我做品牌,處于產業鏈上游,有定價權,利潤率還在增長。”
深圳服裝企業的品牌意識還從服裝拓展到時尚衍生品,從產品設計延伸到了銷售服務。
創立于1995年的“歌力思”(ELLASSAY),目前生產銷售服裝、鞋子、箱包、配飾等系列時尚用品;設計人員不局限于服裝開發,還從事配飾、包裝、廣告、櫥窗、店面空間,乃至顧客從頭到腳的形象設計。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