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背景下的市場博弈
產業轉移背景下,轉出地與承接地的經銷商之間的交鋒變得多而頻繁起來。上文中,周法金所談及的情況頗有典型性。
試分析下,一方面承接地的經銷商期望能與轉移而來的服裝企業建立起長期的聯系,能從這些服裝企業手中獲取一定的設備交易量,另一方面轉出地的經銷商在客戶于內地投資、設廠時,也希望能把握老客戶的訂單,繼續與之保持長期而穩定的合作關系。
江浙等沿海地區的服裝企業將生產轉移(全部或部分)到安徽省,在此安營扎寨,但大多數企業轉移的只是生產部分,其總部和貿易中心還留在原地。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外來企業來到承接地,當地經銷商從長遠計算肯定要與其建立聯系,以希望能有設備買賣的交易產生。目前來看,一段時間內,外來企業購置量大額多的設備,其決定權還是由來源地的總部決定,承接地的經銷商很難從轉出地的經銷商手中搶走其“老客戶”。
盡管如此,承接地的經銷商也會做出嘗試,從點滴做起。周法金說:“零部件銷售的市場半徑大約是30公里。”對外來企業而言,其日常耗材通常會就近購買,無論是零部件還是其它常用品。這是與外來企業打交道并與之建立聯系的一個途徑。
一位蘇州的經銷商告訴記者,其目前有60%左右的設備交易來自蘇州企業到內地投資建廠時產生的需求,客戶對承接地的經銷商不了解,在付款、產品、售后等方面都存有疑慮,還是會選擇在他這里購置設備。盡管如此,他對售后服務還是鞭長莫及——如果客戶的生產全部轉移到內地,時間長了,其聯系就可能終止。
上述情況,只是轉出地與承接地經銷商交鋒的一個片段。
在承接地經銷商嘗試與外來企業打交道的同時,轉出地經銷商也將銷售的觸角直接伸向內地——比如在承接地開分公司或分店,就近服務老客戶的內遷工廠,同時也能在承接地開拓新的業務。這樣一來,二者不僅在外來企業方面有爭奪,在本地企業方面也有交鋒。
據了解,目前沿海一帶實力雄厚的經銷商比如寧波新友誠、常州祥泰、杭州海誠等都在個別產業轉移承接地開設了分公司或分店。但更多的沿海地區中小經銷商,還無實力和能力異地開店,如何應對轉移背景下的市場流失,是否轉移或轉型,還有許多問題要思考和解決。
對周法金一樣在承接地有良好發展基礎的經銷商而言,在本地企業的訂單獲取方面還是比“初來咋到”的外來經銷商有優勢。至少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他們憑借長期鞏固的合作關系,以及自身不斷提高的產品推廣、售后服務能力,能在這類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盡管如此,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任何經銷商在產業轉移背景下的博弈中,都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