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觀察之2012品牌調整期的能量抉擇
2012年,中國服裝品牌價值能有新的提升嗎?
1月22日農歷除夕,山東臨沂市新華一路與解放路路口,耐克專賣店里擠滿了顧客。這家100平方米左右的耐克專賣店,“主要是休閑類,顧客來買休閑服和休閑鞋,很多時候是因為日常大部分場合都能穿。”店員小李說。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這里,休閑運動鞋價位主要集中在500~800元之間,只有極少的1000多元。
同樣,不遠處的阿迪專賣店也主推了休閑類。“小地方,穿衣打扮都是跟風,并且運動類市場不是很大。”店員這樣解釋他們店的定位。
其實,耐克和阿迪在一二線城市站穩腳跟后,開始越來越多在向中小城市擴張,比如,阿迪計劃2015年,新建2500家專賣店,主要布局中小城市,更重要的是,阿迪也在中國推出了低端的子品牌NEO,此品牌定位于14歲到19歲之間的年輕人,設計風格更加時尚與休閑,價格也更加親民,跟本土運動品牌差距大約在100元之內。
而按照耐克“50元理論”,當耐克、阿迪等低端產品線與中國品牌價格相差50元左右時,消費者選擇就會偏向國際品牌。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NEO就是阿迪埋向中端市場的一枚棋子,它早已經準備收獲中國更廣闊的市場。
而就在國際品牌觸角伸向中低端的時候,中國品牌不得已在成本等壓力下,積極贊助大型國際體育活動,并不斷提升價格。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在中國品牌價格提升后,中國單件250元以下的市場,很多產品競爭力幾乎喪失殆盡。事實上,李寧、安踏等國內一線體育用品品牌,今年都出現了增長緩慢的跡象,其公司股價也一落千丈。
業內人士看來,“漲價過狠”是體育品牌增長集體放緩的重要原因。
由此,很多企業也產生了巨大庫存。
而庫存,終于成為很多企業倒閉的原因。
“元旦假期前夕,公司還在照常運作。”東莞原野公司宋小姐說,等她出差回來,卻發現這個手握廣東名牌的公司已人去樓空。
而2011年9月15日,思捷環球發布的年報讓人大跌眼鏡。截至6月30日,公司全年凈利潤僅0.79億港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是42.26億港元,暴跌竟達98%。年報發布后,股價應聲下挫,三個交易日之后跌去近一半。
而在年報里,思捷環球這樣寫道:“Esprit本質上是個強大和有利潤的品牌,但品牌在過去數年逐漸失去靈魂。品牌的優良傳統被忽略,顧客凝聚力正在流失。”其實,當前Esprit設計款式單一,可選擇性少,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同樣的,2011年9月30日第三季度報表顯示,美特斯邦威庫存為29億元,而2009年只有9億元。
實際上,優衣庫也是復制GAP而來的,但過程也很很曲折。1995年其打造的商品全線投入市場,但由于設計、企劃、生產分割三地,溝通出現了問題。
“那時,我每天都想改變組織構架,如果沒有超乎尋常的速度去決策,去執行,最終只能是癡人說夢。”柳井正如是說。
于是,他開始賦予門店及下屬決策大權,最先進的IT技術和POS終端采集技術也被引了進來。
改革是有效的,物美價廉雖然創造了銷售,但“有消費者買了優衣庫后,特意把它的商標剪掉。”柳井正說,如何打造品牌成了他首要的問題。
而此時,多款少量的ZARA打敗了少款多量的GAP,快時尚產業發生了裂變。
于是,柳井正選擇將優衣庫定位為服裝零配件商,即從原來強調所有人都能穿轉換為側重“百搭”,即適合搭配所有品牌,突出輕性價比高、容易搭配等特色。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