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工作狂”,要得要不得?
工作狂有許多特征,首先是雄心勃勃,爭強好勝,對自己寄予極大的期望;其次是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價實現目標;第三是以事業上的成功與否,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第四是把工作日程排得滿滿,試圖在極少的時間里,做極多的工作;最后是終日忙忙碌碌、緊緊張張,不知道放松自己,極不情愿將時間花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
工作狂與對工作有熱誠者有本質上的分別--前者往往并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種心理解脫;此外,他們在工作中還常常強逼自己力臻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卻又將他人的援助拒之門外。
說工作狂就是心理變態也不為過,科學依據在此:“工作癮”也稱工作成癮綜合癥,工作狂成癮癥(SBTHK),學名叫做病理性強迫工作(SBYYX)。我們一般叫做“工作成癮綜合征”,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最早是由叫獸.羊(SBY)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并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工作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工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工作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工作成癮屬于一種精神障礙疾病,甚至可以說,也像毒癮。人體內有一個“獎勵系統”,這個系統的物質基礎叫“腦啡肽”,又被稱為“腦內嗎啡”,是一種神經遞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毒品就是通過這個系統提高人體“腦啡肽”的分泌,破壞人體平衡系統。工作也是通過消耗“腦啡肽”,擾亂平衡系統,造成白領不斷尋找提高體內“腦啡肽”的成分,以至成癮,形成迷戀工作的現象。
在日本,哪個男人如果下班后早早回家,會被老婆瞧不起。因為這意味著兩種可能:一是老公不夠敬業、不夠勤奮;二是在單位里無足輕重、領導沒有事情給他做,是個“閑人”。而無論屬哪種情況,都將直接影響家庭的收入與生活質量,為老婆大人所不喜。是故,日本的男人為了塑造勤勉的形象,寧可下班后在酒吧泡至半夜才回家,也不愿被人視作是個一下班就無事可做的窩囊廢。
有這樣律夫極嚴的老婆,日本人焉得不勤奮?譚小芳老師了解到,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外圍團體“自由時間設計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工作和業余生活的選擇中,國民選擇工作的“重視工作派”占35.1%,較前一年增加2.9個百分點。其中男性中的"重視工作派"達40%,同比增長4.3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工作比業余生活重要,所謂的“重視工作派”呈現多年來未有的增長趨勢。
其實不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工作狂”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在過去的10年中,日本增加了7成,美國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在我國也增加了至少4成。在最新公布的國內平均薪資排行榜中,MBA繼續以71074元的年薪均值位于首位,在國外,他們的收入顯然更高。但若你知道了其工作時間,可能會讓你對他們能拿這樣的高薪感到心里平衡些——現在我國多數單位每周工作時間大約是40小時,而在美國服務于世界一流咨詢公司的MBA們每周工作80多小時;服務于頂級金融機構的MBA們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這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沒有周末,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工作15個小時!
美國太遠了嗎?再看看香港的MBA。一群畢業數年后聚會的MBA學生當知道其中一位同學每天晚上九點半可以下班,只有周六要加班,周日可以休息時,齊齊發出羨慕的"嘩"聲。所以說,MBA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為追逐金錢和成就,不惜付出常人無法忍受的代價的生活態度。而這也正是每一位工作狂共同秉持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譚小芳老師認為,業績無疑是“工作狂”最好的回報——常有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不愿為工作犧牲哪怕一丁點兒的私人時間,堅拒加班,理由是——下班后的時間是屬于我自己的,況且即使我在加班,也未必能被領導看見,那么還爭什么表現?對于這種腦子拎不大清的朋友,我們只能對其職場前途表示悲觀和寄予同情。
但我并不贊賞單純為了更多錢去做工作狂。有了錢,你可以買樓,但不可以買到一個家。有了錢,你可以買鐘表,但不可以買到時間。有了錢,你可以買一張床,但不可以買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錢,你可以買書,但不可以買到知識。有了錢,你可以買到醫療服務,但不可以買到健康。有了錢,你可以買到地位,但不可以買到尊重。有了錢,你可以買到一切有價格標簽的物品,但是你不一定能買到快樂。我們賺錢是為了快樂幸福的生活,但如果賺錢的過程是不愉快的,甚至給家庭和自己帶來了痛苦,那么,你一定要意識到,你對金錢的追求是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