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號型的現狀與思考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衣著得體則是人們對于美的最基本訴求。但即便是這一個小小的訴求,卻也讓消費者大傷腦筋。心儀的款式卻沒有合身的號碼,長度合適的不修身,好不容易合身了,衣服不是太長就是太短,上衣姑且可以將就,不合身的褲子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購買服裝時,導購員習慣問:“請問穿多大碼的”,而遇到不合身的情況,商家又會以“版型就是如此”進行搪塞。作為普通消費者,“量身定做”似乎并不那么現實,大部分人都有這樣一個困惑,買到合身的衣服怎么那么難?
讓人迷惑的服裝號型
消費者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誤區,將“尺碼”作為判斷服裝大小的標準。其實,這是一個不甚嚴謹的表述。在服裝行業的專業術語中,服裝的大小的評判尺度為“號型”,而尺碼則充其量只是其中的“號”而已。“號”指高度,以厘米表示人體的身高,是設計服裝長度的依據;“型”指圍度,以厘米表示人體胸圍或腰圍,是設計服裝圍度的依據。
對于服裝企業而言,現有的服裝號型標準由于制定較早,不夠完備,覆蓋范圍的不足使得執行中產生空白,而不嚴謹性又容易在執行中被服裝企業抓住漏洞。雖然近年來國家對男子、女子和兒童的號型標準分別做的修訂,但這些標準都是提示性(informative)而非規范性(normative)的,服裝企業在執行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中國地域廣泛,不同區域的人體比例差異很大,而國家標準中則沒有體現。有些服裝企業會根據所針對的市場來做相應的調整,比如會補充一些數據,增加一些型號,制定自己的企業標準;而另外一些企業,或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或由于策略上的不重視,沒有在調查人體數據上下功夫,而是模仿其他的號型標注方法,模糊尺寸概念,如只標注S、M、L等。此舉便利了企業生產,但給消費者帶來了困擾。
崔女士最近就遭遇了這樣一件煩心事,初為人母的她還沉浸在作為母親的驕傲和幸福中,但卻不得不為孩子周歲時的服裝大費腦筋。按習俗寶寶周歲的衣服理應婆婆購買,但婆媳在孩子究竟該穿多大衣服上出現了溝通障礙。由于相隔較遠,兩人只能在電話中溝通。但就是這個簡單的溝通,讓崔女士頭疼不已。她報的是一種號型體系的數據,但婆婆買回來的卻是另外一套體系的尺碼。雙方通過視頻、親量尺寸等“非常規手段”進行比較,忙得不亦樂乎。畢竟孩子周歲是件大事,絲毫馬虎不得。無奈之下,崔女士只好按照孩子的身高和體型,親自給寶寶買了一套合體的衣服。花了冤枉錢不說,就此浪費的時間和精力,讓崔女士深感無奈。
不僅號型標準混亂,有部分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甚至故意亂標、錯標號型。比如,部分女裝廠家為了迎合女性消費者對苗條身型的追求,刻意將服裝調小一號,將中號標注成小號出售。消費者的愛美之心得到了滿足,而廠商也賺得個盆滿缽盈。而對于部分高端面料服裝而言,比如皮衣,消費者在潛意識中認為,同樣的價位,使用的材料越多越劃算。換言之,越大號的材料越足。針對這種情況,有的企業則故意標大一號。相比前述號型市場的不規范而言,這些行為則是人為地擾亂了號型體系。
被“邊緣化”的服裝號型標準
任何一套國家標準,從調研、起草、定稿再到后續的修訂、校正,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新修訂的服裝號型國家標準考慮了時代要求,并以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對服裝號型進行的規范。但為何這樣一個初衷為規范市場、服務消費者的標準,卻沒有受到市場的廣泛重視?
威海瑞錦進出口有限公司的董先生則坦言,目前服裝行業中,GB/T1335《服裝號型標準》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外銷服裝大多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生產,由于GB/T1335并非強制標準,內銷服裝的號型則更加五花八門。
即墨服裝批發市場“唯美”服飾展銷中心的趙先生也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目前國內服裝號型比較混亂,除少數大品牌外,多數服裝都以“S、M、L、XL”這樣的模糊概念標注號型,而消費者更青睞國標號型,因為更加直觀和精確。現有的尺碼太籠統,反映不出人的胖瘦差別。作為服裝批發零售商,趙先生比較贊成將號型標準強制統一,但是他認為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裝比較容易執行,但對于舒適度要求更高的褲裝而言,不管是制定還是執行,都相對比較麻煩。另外他還指出,如果嚴格依照統一的號型標準生產,廠家的風險或者零售的庫存風險就會增加,這也是眾多服裝企業情愿選擇自行制定或借鑒更為寬松的標準,而放棄國家標準的原因。
因市場自發而引起的號型體系混亂尚可理解,但有了現行標準卻被束之高閣,則實在令人惋惜。另外一個原因是消費者對整個號型體系缺乏深入了解,在面對不同的號型體系時,自己也是一頭霧水,只能被動地去適應,并且通過自己的經驗進行甄別。消費者對號型訴求的不強硬,也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企業自成體系,進而制約了號型國家標準的推廣。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