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結構調整情況總結點評
2011年在國內外市場趨穩、需求減緩的大環境下,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以“十二五”規劃的引導和實施為主要任務,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開展技術創新,著力調整產品結構,企業在機電一體化新產品開發、質量提升、品牌建設、資源整合、資本運作、國際合作、節能環保等方面成績顯著。
總的來看,行業整體上保持了較為平穩的增長態勢,產品出口增長強勁,全年行業經濟運行質量整體較好,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高效節能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需求量大幅上升,縫制機械行業產品結構調整進程加快,行業轉型升級進一步走向深入。
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從宏觀上看,行業產銷數據全年持續增長,但同比增幅逐月趨緩。據協會測算,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643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縫紉機類產品583億元,同比增長16.6%,增幅較上年回落72個百分點;非縫紉類縫制設備產品約60億元,同比增長20.0%,增幅較上年回落5個百分點。
2011年我國226家規模以上縫制機械生產企業產銷量值持續高速增長,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34.45億元,同比增長17.88%;工業銷售產值324億元,增長16.48%;銷售收入326億元,增長19.75%,行業資產總計286億元,增長10.43%;全部從業人員平均數6.1萬人,增長5.18%。行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顯著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產量增幅明顯回落
行業全年生產縫紉機1706萬臺,同比增長6.87%,增幅較上年回落30個百分點。其中:家用縫紉機738萬臺(普通家用機202萬臺,多功能家用機536萬臺),增長2.9%;工業縫紉機968萬臺,增長10.69%(含電腦刺繡機5萬臺,增長11.1%)。同時,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行業105家整機企業累計生產縫制機械768萬臺,同比增長16.31%(圖表2)。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自2011年三季度開始,產量逐月震蕩回落,至4季度末,出現明顯下行趨勢。
中西部產區增速加快
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226家規模以上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上海市、陜西省、廣東省、江蘇省、天津市、河北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南省等地區。其中,浙江規模以上企業數為122家,上海為20家,陜西為3家,江蘇為18家,廣東為20家,天津為10家。各產區所占比重見圖表13。
其中浙江、陜西、江蘇等主要產區工業總產值增速均比較高,占全國產值的比重不斷提升,而上海、廣東等產區相較而言產值增速較緩,占全國產值的比重也相應有所下滑。在226家規模以上生產企業集中分布的各省市,除天津市累計工業總產值呈17.1%的降幅外,其余各省市工業總產值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長趨勢,其中江西、河北、陜西等中西部地區增速均在30%以上。
銷量增幅明顯回落
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產品銷售總體上依然延續去年的增長趨勢,但相比產量增長而言,行業銷量增幅明顯較緩。2011年行業105家整機企業累計銷售縫制機械產品732萬臺,同比增長11.69%,相比2010年同期近50%以上的增長均幅,2011年行業產品銷量增幅亦明顯回落。同時從產銷率來看,行業105家整機企業全年累計產銷率95.3%。從產品類別來看,家用縫紉機全年銷大于產,市場需求較為旺盛,而工業縫紉機和服裝機械則產大于銷,企業留有庫存。
進出口再創新高
從進出口數據來看,行業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歷史最高紀錄。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縫紉機類產品及零部件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72%。其中:出口20.0億美元,增長24.21%;進口4.1億美元,增長4.19%;貿易順差15.9億美元。
行業出口全年保持高位運行,月出口額連續三次刷新最高歷史記錄,7月份出口額更是高達2.05億美元。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印度、美國、巴西、日本、新加坡、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俄羅斯聯邦等地區(圖表6)。其中年度出口土耳其縫制機械產品金額增長達72.27%,高于年度出口額增長均幅48個百分點。而對印度、美國、日本、新加坡、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年出口金額同比亦高于行業年出口額同比平均增幅(圖表7)。
從產品來看,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累計出口整機1285萬臺,同比增長7.59%,出口額17.3億美元,同比增長23.56%??p紉機零部件出口6112萬公斤,同比增長7.26%,出口額2.7億美元,同比增長28.48%,出口額占行業年出口額比重為14%。
201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累計進口整機10萬臺,同比增長5.36%,進口額2.2億美元,同比下降7.62%。從進口額結構來說,94%以上的進口額均來自于工業縫紉機和縫紉機零部件,尤其是縫紉機零部件的進口額比重近幾年不斷提升。2011年,我國進口的家用縫紉機產品進口均價同比均呈下滑趨勢,其中多功能家用縫紉機價格同比下滑幅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