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鞋利潤空間變薄 破解發展瓶頸在即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是“中國鞋業名城”,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0%。但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利潤空間變薄。如何破解制約鞋業發展的瓶頸成為溫嶺人思考的重要內容。
大小企業抱團發展
溫嶺現有制鞋企業6000家,從業人員22萬,鞋業以低、小、散為主,人才缺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同時又受到土地要素、用工環境、原材料上漲等多重因素影響,溫嶺制鞋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與福建晉江、廣州東莞一樣,溫嶺是中國鞋主要生產基地之一,不過,前者以大中型鞋企為主,而溫嶺的鞋業則小微企業居多。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僅200家左右;擁有國家出口免驗產品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國家免檢產品4個、省名牌4個、省著名商標7個。
盛建勇創辦的卓凌鞋業,近幾年來,產值都達到一個億。“以前生產400萬雙產值1億元,去年生產300萬雙產值1.2億元,今年生產280萬雙產值將更高。盡管我的數量降下來了,可質量上去了,產值不斷提升。企業發展有切合實際的定位,實力就會增強。”盛建勇說。
盛建勇另一個身份是溫嶺鞋革業商會會長,在他看來,做實業,養活的不僅是自己,還為產業上下游帶來了生機。
盛建勇十分明確地提出:溫嶺鞋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小微鞋企。鞋老板們有這樣一個共識:產業越大,產業鏈越長,那么身處其中的企業生存能力也越強。產、供、銷,每一條線上都有企業,危機來臨時,抱團存活的幾率大。
外貿低潮、用工成本高、原材料價格上漲,甚至是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偏愛,種種因素壓縮著鞋業的生存空間。用工荒是令企業家擔心的事,但更讓企業家擔憂的,是“用工荒”背后的無序競爭。
夏念伍是臺州正標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面對招工難,他想了一個“招”,走出溫嶺,在仙居橫溪等地設立了分發點,把踏鞋幫、做串花等手工活分發到家庭婦女手中。“閑在家的老婆婆,領回材料串串珠花,每天也能有超過20元的收入。制鞋業帶動弱勢群體及第三產業的力量不可小覷。”夏念伍說。
培養溫嶺鞋業未來企業家
“有什么樣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企業。” 這是臺州博洋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建華的話,也是企業界的共識。
臺州飛鷹鞋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定海,用誠信經營企業,贏得了尊重和贊賞。他用不到20年的時間,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成功實現了品牌的規模化、品牌化、精細化。成功的營銷策略使“獨家龍”品牌逐漸享譽國內童鞋界。
福德隆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富德,年齡不到40歲,憑著對市面上時尚與流行的把握,果斷放棄了貼牌生產,專注品牌運作,設計出眾的鞋款讓企業搶占了較好的市場份額。短短兩年時間,福德隆鞋業的形象專賣店在全國開了30多家。
正是企業家的不懈努力,才使溫嶺鞋革產業逐漸發展壯大,從低端走向高端,從無品牌走向有品牌。“當初辦企業,就是為了賺錢,讓家人生活得更好,現在自己創造的財富,能讓孩子們衣食無憂,自然不希望他們再如自己這樣操心,經營著這份又臟又累的生意。”這是橫峰街道一家鞋廠負責人的想法,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
一些企業家,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子女接班。當然,在眾多的鞋企中,也有一些傳承到第二代,如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寶利特鞋業,第一代創始人開始把接力棒傳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年紀不輕的企業家,也已嘗試著請來職業經理人專門管理企業。
不管是選擇何種接班方式,早已成熟了的溫嶺鞋企第一代企業家都有自己的打算。
對行業發展充滿信心
溫嶺的鞋企決策者們,就是那個善于發現市場的后者。
在采訪中,臺州浙諾爾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明標和盛建勇不約而同提到一個詞:朝陽產業。在他們看來,鞋業沒有走到頭,還是朝陽產業。林明標用數據來說話:“德國人一年換12雙鞋,中國人一年換2雙鞋。”
過去5年中,鞋類產品內銷激增,人均鞋類消費量幾乎翻了一番,增長到每人2雙到2.5雙。預計中國在未來15年中GDP將翻一番,這一發展趨勢將使人均鞋類消費量上升到至少每人3.5雙。2024年中國的鞋類產品年銷售量將達到50億到60億雙。
除了可喜的預計數據,更多的信心來自對形勢的判斷。“經濟不景氣,對溫嶺鞋的銷量沒影響,反而銷路變好。”盛建勇分析說,這一事實說明,經濟形勢不好,消費者更青睞于低價位的溫嶺鞋。
留下來,做下去,還源于一份企業家的責任感。“要穩定的收入很簡單,把廠房租掉就可以了,但我不會放棄主業。”“放工的廣播一響,看到數以千計的工人下班,這就是企業家最大的成功。”林明標告訴記者,除了繼續做大做強主業,他正在籌備一家小額貸款公司,打算通過這種方式扶持一些小型鞋企。
歐盟對鞋業禁用有害偶氮燃料指令下達后,溫嶺鞋業受到沖擊。針對這一“指令”,商會向省質檢局申報了“溫嶺制鞋行業應對歐盟禁用有害偶氮染料指令,制定聯盟標準,突破技術貿易壁壘標準化實施項目”。商會建立項目領導機構,落實各小組責任分工,制定了聯盟標準《溫嶺鞋有害物質限量及檢測控制標準》,籌建服務平臺,對聯盟標準進行推廣實施,并多次到相關企業抽查項目實施情況。
目前,該項目已收到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僅為企業節約了送檢費用,還解決了企業由于更換不合格原輔材料而造成的訂單延期問題,提高了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