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鞋機助力閩鞋業轉型升級
“臺灣鞋機銷售員以往在晉江市周邊1小時車程圈做生意,單子就接不完,現在整個銷售區域是以泉州為中心的5小時飛機航程圈,等于整個大陸跑透透。”
第14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于19日-22日在泉州晉江舉辦,臺灣制鞋工業同業公會、臺灣區機械同業公會率川奇、天裕、鼎圣、良強、勝大等13家臺灣廠商參展,80個攤位展出各種新型臺灣制鞋機器。據了解,自第8屆首次設立臺灣館以來,鞋博會已成為兩岸鞋產業交流的重要平臺,臺灣館更是成為鞋博會的亮點和特色。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臺灣企業在技術研發、鞋機生產方面具有優勢。臺灣廠商表示,晉江是大陸最大的運動鞋、旅游休閑鞋產地,其與臺資鞋機企業的關系密不可分,鞋博會是最重要的展銷場地。
“臺灣技術伴隨著晉江鞋業的成長。”臺灣區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展覽組組長楊廣立告訴記者,兩岸在鞋產業方面一直有密切合作,“在新形勢下,晉江鞋業面臨轉型和升級,這對臺灣鞋機企業提出了新的設計要求,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為臺灣鞋機提供了無限商機。”
節能又省工,臺灣鞋機最受歡迎
據晉江市副市長王茂泉介紹,晉江全市鞋類生產企業3016家,全市從事鞋業生產人口超過38萬人,年產鞋10億雙,產值超過700億元人民幣。其中,運動、旅游鞋產量占大陸總產量40%,占全世界總產量的20%,產品銷往全球163個國家和地區。晉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鞋都,有15家鞋產業上市公司,如安踏、361度等公司的年納稅額超過6億人民幣。
晉江鞋博會每年展出各式新款運動鞋、休閑鞋成品,全球客商前往簽約采購。此外,相關鞋機、材料、包材等廠商也都會來晉江參展。記者在展會現場發現,今年的臺灣鞋機幾乎占據整層展館。臺資廠商從廣東等地搬來了最新的自動化機械設備,涵蓋了完整的鞋子生產鏈。從進料、切料、熱塑、定型、楦頭到縫線、包裝,整條流水線從頭到尾只需95個人力,就可完成一條生產線的配置。
參展臺商指出,鞋生產線視產品價位不同來配置人力,精致而高端的產品所需人力較多,但鞋機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研究,在節能省工方面已經進步很多。
今年在鞋博會上亮相的臺灣鞋機設備大都采用智能化控制,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且在操作的便利性方面也大幅提升。此外,臺灣一些對舊有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環保節能產品也受到廣大廠商的追捧。
據楊廣立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即福建鞋業的起步時期,首批臺灣鞋機企業先后進入晉江、莆田等地開設公司或工廠,進行鞋機生產和銷售。隨著以晉江為中心的福建鞋產業集群的逐漸壯大,越來越多的臺灣鞋機企業將目光瞄向福建這片創業熱土。通過鞋博會這個平臺,許多臺灣鞋機企業順利擴大在福建區域的布局和銷售。有的臺灣鞋機公司甚至直接在泉州本地設廠,就近生產就近銷售。
閩鞋業轉型,臺鞋機業“跟著跑”
臺灣區制鞋公會理事長王興華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晉江的鞋產業發展脫不了一個“臺”字,他估算,晉江的制鞋業至少70%有“臺灣”背景,或者與臺灣企業合資,或者采用臺灣技術。他介紹,20多年前臺灣制鞋業者到東南亞設廠,隨著大陸改革開放,臺資企業才移進大陸,由于很多臺商的祖籍故鄉是在泉州,晉江當年又有各種優惠,造就臺商紛紛投資晉江制鞋業。
晉江鞋產業最早從臺灣購買舊型鞋機制鞋,許多制鞋廠在過去是臺資鞋機廠最大客戶。但近年來工資成本上漲、勞力缺乏,晉江鞋業也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大品牌鞋企甚至全數發包貼牌,主打品牌銷售通路,并擴展到輕紡織業,走出代工困境。
臺灣制鞋機械公會會長、鼎盛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景忠表示,10多年前,他的鞋機銷售員“只在晉江市周邊1小時車程圈做生意,單子就接不完,現在整個銷售區域是以泉州為中心的5小時飛機航程圈,等于整個大陸跑透透。”他說,如今晉江鞋品牌不只在新疆有制鞋廠,連與蒙古邊界相鄰的小城市也都有鞋業生產線,臺灣鞋機也只好跟著“跑”。
王興華與侯景忠都認為,隨著沿海省份的工資高漲、勞動力缺乏,晉江制鞋生產線往內陸發展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所以鞋業博覽會開始導向工業設計,并擴大輕紡業規模,重視轉型第三產業。再過幾年,或許晉江只剩鞋品牌,制鞋生產線則全數往內陸轉移,成為大陸輕工業轉型升級的經典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