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大品牌的掩體
消費觀念:地域優勢之后的最后一個壁壘
觀念比收入更能決定消費
一線市場和三線市場,兩地消費者的思考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一線市場的消費更注重商品的附加價值。比如LV包的消費,在三線很難行得通,因為三線市場的消費者更注重產品價值,消費者不明白一個包包為啥值上萬塊,他們會迷惑這個包是材質昂貴(“但它連真皮都不是啊!”),還是款式新潮(國內類似的款式也不少啊)。
在無從解釋的情況下,他們會買他們認為的性價比更高、款式更好看、做工更精良的包。
三線市場的消費者對商品價值的衡量,多半是出于“成本核算”的思考,會看重該商品本來“值多少錢”,“別買虧了”,“別被忽悠了”!
一線市場的消費者對商品價值的衡量,多半是“效果最大化”,即挎上這個包能給我帶來什么效果(“如果為了省點錢,讓效果大打折扣,那才是傻呢”)。所以,這些消費者對于“成本思考”的人會評價以“農民”。
這些消費特征的差異,本質是收入差距造成的觀念差距。
所以,當你向三線市場推廣你的商品時,你要順應三線市場的思考模式,體現你的“真材實料”,或者“多種功能”、超高性價比等等。當然最好你再配上“假一罰十”之類的保證,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在消費過程中,觀念往往比收入更能起到決定作用。清楚這一點,你在三線市場上,照樣可以賣貴、賣出溢價、獲取高毛利。比如娃哈哈的營養快線,就比普通飲料貴許多,但營養快線的濃稠、15種營養素,讓那些善于“算計”的三線市場消費者覺得賣5塊都不貴——讓他們多出點錢并不難,關鍵是要順應他們“成本核算”的產品價值觀念。
而一線市場的消費者就沒有那么容易忽悠了。一線市場的消費者可謂“見多識廣”,商品的極大豐富和購買力的不斷增強,使他們的關注焦點可能在商品之外,比如:凸顯身份、個性等。所以你再喋喋不休地推銷產品的話,他們會第一時間逃離現場。
地理壁壘不再是撐桿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寶潔能夠大軍壓境三線市場,把中國日化軍團幾乎趕盡殺絕?
因為日化產品多半是以“產品價值”為目標的,而對于以“產品價值”思考為主導的三線市場,消費者可以進行同一維度的“功能”比較,并且寶潔經常又揮出“飄柔只售九塊九”之類的殺手锏,國產品牌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
所以寶潔一旦組織隊伍對“深山”進行“清剿”時,它們殺傷力巨大:寶潔不但可以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并且“牌子更大”,中國日化品牌的優勢盡失。而國產品牌在終端利用廉價勞動力所采取的貼身攔截策略,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多的是一種阻撓。
中國日化軍團借助山高皇帝遠的地域優勢,加上苦苦堅守終端陣地進行頑強抵抗,幻想獲取最后的勝利,但最終還是壯士斷腕。因為所謂的地域優勢根本不存在,根本就無險可守。
現在,更多行業的國際大牌也開始大舉進犯二、三線市場了,于是眾人驚呼“狼又來了”。比如,面對耐克、阿迪達斯的不斷下沉,國內體育品牌如同驚弓之鳥,忙著消化庫存,生怕晚了一步資金被套牢。筆者認為,如果國內體育品牌都忙著消化庫存,就恰恰中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服飾、鞋類是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二、三線市場的消費觀念決定了他們不太認同高附加值,這對于耐克、阿迪達斯來說是最大的阻撓!
想想看,一雙耐克、阿迪達斯動輒八百、一千,而相同品質的國貨才三四百塊。講究性價比的二、三線消費者會買哪個多一些?而耐克、阿迪達斯這些品牌的價值不像寶潔的品牌價值,是以功能性價值為基礎的,體育品牌的品牌價值更多的是心理感受價值,這決定了耐克、阿迪達斯不會像寶潔那樣,來個徹底殺價、大甩賣!它們要是這樣做,就等于砸自己的牌子!
所以,耐克、阿迪達斯要想讓二、三線消費者全面接受自己,還需要相當長的路要走。
所以,國產品牌大可不必那么驚慌,能在二、三線市場賣成“高檔貨”,正是它們的機會。國內體育品牌要做的重點不是清倉甩賣,而是圍繞二、三線市場的消費觀念,構筑自己的品牌價值。
讓國內品牌支撐下去的不是地理的壁壘,而是消費觀念!
借“標桿型”產品搶收
幾年前深度接觸了一些臺灣的營銷人,一開始非常羨慕他們的營銷理念,很新、很潮。他們信奉“一對一”營銷理念,把每個消費者當做一個生動的個體,產品也都做得很時尚、很個性化,但后來發現這套方法在大陸行不通。尤其在面對二、三線市場時,消費者根本不領他們別出心裁的情,“愚眾”仍然喜歡娃哈哈、仍然喜歡腦白金這些“低級形態”的商品。
他們創新的努力成了白費。
我曾經迷惑,是他們的營銷手段太高級了,還是我們老百姓的素質太差?
后來漸漸明白了,大陸雖大,卻是一元文化;臺灣雖小,卻是多元文化。臺灣的許多商品是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的,消費者的自主意識較強。大陸的消費者多半是一元文化下的從眾消費,是基于與“集體文化”保持較近距離的安全思考(生怕周圍的人不認同自己,生怕尷尬)。所以,“面子消費”特征,在大陸尤為明顯。
現在我們的一線市場,或許更像幾年前的臺灣消費市場:消費形態正朝多元化邁進。人們除了要通過商品滿足身份的附加價值之外,更加偏重個性化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在一線市場不單有LV,也有愛馬仕、古奇等眾多高級品牌;在快消品上也是如此,有人喜歡喝清咖,有人偏愛果汁,人們在滿足了基本需要的同時,不斷通過各種商品來“區隔”自己。
很多白領不愿意買iPhone的原因,就在于不想與大家混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未來iPhone走向二、三線市場才是最終歸宿,因為在二、三線市場需要的正是“標桿型”的產品,通過某些標桿型的產品,消費者可以與群體保持較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