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挑戰傳統百貨鞋服營銷新理念
88元一件T恤衫、99元一條牛仔褲、129元一件薄外套……前幾日“五一”小長假里,上海第一百貨商店二樓新開業的優衣庫顧客盈門。這一典型的“快時尚”品牌帶著姹紫嫣紅的色彩、眼花繚亂的款式、平易近人的價格,為南京東路步行街西段增添了年輕的色彩,也立刻產生了顯著的人氣效應。
從今年開始,歐美的H&M、C&A、ZARA、MANGO,日系的優衣庫、IMAGE等“快時尚”品牌明顯加快了對傳統商街、商圈,以及新興電子商務市場的“攻城略地”。僅在“五一”前夕,優衣庫同時在全國開出11家新門店,并高調宣布在2020年前,每年要在中國開設100家直營店鋪。眾多“快時尚”品牌加速發展,雖不乏“貼身肉搏”的激烈,但更重要的是,它們攪動了傳統零售市場這池春水,既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也給其他品牌帶來了全新的思路。
“百搭”的奧秘
最新調查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8.7,比上季上升3.4點,連續兩個季度回升。但很多商家覺得,消費信心指數升了,可“生意還是很難做”。特別在服飾行業,遲來的春天終于讓色彩艷麗的春裝有了市場空間,可即便掛出“滿199減100”的大幅折扣宣傳牌,有些品牌一天的營業額剛剛突破四位數。相比之下,“快時尚”品牌的人氣始終很高。南京西路地鐵站附近集中了優衣庫、H&M、GAP等眾多“快時尚”品牌,“五一”期間的店堂幾乎可以用爆滿來形容,客單價普遍達到四位數,遠高于一般的品牌。
為什么“快時尚”生意好?款式肯定是一個重要因素。將H&M、C&A、ZARA、MANGO、優衣庫、IMAGE等命名為“快時尚”,是因為它們往往代表了市場的最新潮流。據透露,在這些品牌中,最快的“時尚”從設計師的文稿到貨架,只要1天時間;而這些品牌普遍的產品設計生產上市周期在7天,且平均每兩周就會有新產品面市。但對一些傳統品牌來說,往往需要提前兩季設計產品、繼而加工生產,雖說很多產品設計上也很有前瞻性,上市時也不會落伍,但在靈活機動方面,只能對“快時尚”望塵莫及。對喜歡求新的消費者來說,購物欲望能否被喚起,直接和產品的款式、種類掛鉤。在這點上,“快時尚”已經占據了市場先機。
但據記者觀察,“快時尚”的潮流也并非異想天開的結果。事實上,很多“快時尚”銷量好,還是充分實踐了“以不變應萬變”的銷售策略。優衣庫提出的“造服于人”的設計要求就令人印象深刻,“超越年齡、職業、性別、超越人與人之間的所有差異……讓世界每個角落的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風格而自由搭配……在保持簡約設計與基礎百搭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將生活方式改變”。在門店里,很多消費者感覺進入了一個彩色世界:同樣款式的女士POLO衫,可以有11種顏色,男士POLO衫更是有19種顏色。類似的色彩策略也運用在襯衫、針織衫、背心、吊帶衫乃至襪子上。這些產品的款式并不復雜,看起來很難與潮流掛鉤。但在消費者看來,它們具備“百搭”的特點,不僅能和傳統服飾搭配,也能和最新的潮流款式搭配穿著。加上不少色彩在市場上很少見,其本身也具備了潮流的特點。
相比之下,傳統服飾廠商不夠豐富的款式、尚顯保守的用色,以及“高級訂制服裝”、“一線名牌服裝”等自我設定的所謂品牌定位下,反而限制了產品的豐富性。加上產品背后的供應鏈還存在薄弱環節,才會影響到產品上市后的最終效果。
另類的定價機制
“快時尚”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價格策略。在眾多“快時尚”中,并非處在同樣的價格水平,比如H&M、C&A、優衣庫等價格較為平易近人,但MANGO、ZARA、IMAGE等品牌的定價就要高出不少。不過,這些品牌的價格策略也有共通之處,而這些共通之處恰恰是很多零售商所沒有做到的。
一方面,“快時尚”很少打折,可一旦打折,絕對不含水分。“五一”是零售行業的黃金期,很多品牌都推出了大幅優惠,“全場打折”的情況非常普遍。但在這些“快時尚”品牌中,沒有一個采取“全場打折”的。盡管也有產品打出了“減價”的旗號,但會發現大部分都是去年的舊款。有業內人士透露,“價格戰”向來不是“快時尚”的營銷策略,“快時尚”嚴格遵守“一分價錢一分貨”的定價規律,“減價”只是為了在換季時起到清除庫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