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企業品牌與個人品牌的互動
2008年1月1日,奧巴馬開通了自己的微博網,通過網絡渠道對競選進行宣傳,后來被人們稱為Web2.0總統,讓大家見證了Web2.0的力量。
在美國有一家小的咨詢公司,由于剛成立不久,公司規模小等原因;在咨詢圈內默默無聞,后來公司獲得一個妙招即招聘來一個圈內很有名的博主(意見領袖),這位員工在他的博客,微博客上注明在這家公司工作;在出席行業論壇時候,會介紹他服務這家咨詢公司;這個時候是利用個人品牌的力量去拉升企業品牌;畢竟一個人的影響力有限,后來這家企業號召企業的咨詢人員都到互聯網中去,到社會的論壇活動中去。一年后這家企業迅速成為咨詢行業的新秀,引領Web2.0創新營銷的旗幟。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看到:企業可以利用員工或者領導人的個人品牌影響力來拉升企業的品牌形象。這樣的案例在國內也屢見不鮮,就如易中天與廈門大學的關系。大學也需要品牌,如果廈門大學多出幾個名師,那么在高考招生中會吸引到許多優秀的學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學也需要發出自己的魅力之光。又如盛大與新華都引進知名職業經理人唐駿。很多企業也通過不斷引進知名職業經理來提升企業品牌價值。
當時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個人品牌,那么沒有企業會雇傭這種自私的員工;但是如果你僅僅考慮公司的品牌,那么你個人就顯得很脆弱,如果未來企業關門,那么你也會遭受重大損失。我們需要比較分析:馬云和阿里巴巴;任志強和華遠地產;宋山木和山木培訓。他們代表不同三個類型:馬云和阿里巴巴名氣基本持平,相得益彰;任志強和華遠的關系不大,任志強不講華遠業績,天天講他自己那套理論,對華遠無意義;宋山木個人品牌直接導致企業遭受沉重打擊。可以說我們平衡個人品牌和企業品牌的時候是個富有挑戰的選擇。
作為企業如何管理員工的個人品牌和商業價值呢?一方面我們要調動員工參與社交網絡的積極性,一方面要獲得企業的商業價值。為此我們需要:
1 。提供渠道聚合員工的渠道平臺。我們發現Zappos 將他們員工的微博客ID進行整合 Twitter aggregation channel。
提出問題:國內有那些企業將員工的博客,微博客賬戶進行整理,對外公布?類似阿里巴巴集團,有那么多員工活躍在互聯網圈中,企業為什么不將這些散開的個人“微品牌”進行整合。
2 . 制定社會化媒體的獎勵措施,不給員工強加社會化媒體方面的工作。企業可以引導活躍的員工參與到社會化媒體中,將員工的力量整合起來全力支持企業品牌,同時也需要展示員工的個人品性。品牌營銷專家楊龍一直認為社會化媒體是一種樂趣不是一種任務,如果企業強加壓力給員工去參與社交網絡對話,那將不是明智的選擇。除非是專門負責企業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專業人員。
3.適度的推薦企業。我們為什么要整合員工的社會化媒體賬戶,就是要發揮員工在圈內的影響力。如果我們將員工的博客都收集過來發現全部是私人描述和企業沒有一點關系,至多說明企業員工愛好廣泛,對企業品牌無特別大的價值。為此我們應該號召一種文化:員工在合適的時候提起服務的公司,產品或者企業服務。
我認為:如果你愛你的工作,愛你的企業,那么你就會在社交網絡環境下有意識無意識的提起它。刻意的宣傳不符合新營銷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