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紡織業:棉價"倒掛"削弱國際競爭力
國內外棉花價最近出現了“倒掛”現象,進口棉花的稅后到廠價,大約在18000元-19000元/噸,而國產棉花的價格在20500元-21000元/噸之間,兩者有2000多元/噸的價差。
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正在削弱國內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服裝等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進口棉大量壓庫
去年國內棉花價格從31228元/噸的高位,下跌到12月的19001元/噸,下跌幅度達到39.1%。在提高棉花收儲價格后,國內棉價有所穩定。截至今年3月31日,2011年度棉花收儲工作正式落下帷幕,國內棉花價格基本圍繞19800元/噸的中軸線震蕩。
這與大幅下挫的國際棉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大幅拉大了內外棉價價差,進而促使價格便宜的外棉迅速涌入中國市場。據海關統計,2011年9月-2012年4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375.10萬噸,同比增加180.48萬噸,增幅92.74%。
然而,大量到港的進口棉花,卻面臨著“進來容易出去難”的困境。由于進口棉花必須申請配額使用,不少企業都在等待滑準稅(一種關稅稅率隨進口商品價格由高到低而由低至高設置計征的關稅)配額的下發,導致青島、寧波、天津等港保稅庫“棉滿為患”。
寧波一家進口物流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很多貨在保稅區倉庫,因為沒有配額而無法通關入市。比起寧波,國內最主要的棉花進口港青島更為嚴重,新到港的棉花甚至一庫難求。
不過,近日有消息稱,一些紡織企業陸續接到下發進口配額的通知,據稱此次配額總量為100萬噸,前期因未能報關而積壓在保稅區倉庫里的棉花庫存,有可能陸續得到釋放。
棉花價差讓紡企幾無利潤
桐廬一家全棉紡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說,進口棉花比國產棉花便宜2000元/噸,要是拿不到便宜的進口棉花,紡織企業將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因為棉價波動、匯率變化和出口市場萎縮等影響,從2008年開始,公司的出口業務量就逐年下降;另一方面,高成本的棉紡產品在面對外商報價時,毫無優勢可言,棉紗和紡織品出口貿易也就沒有利潤。這家公司原來每年出口銷售額約有1000萬美元,但現在已經幾乎不做出口業務。
桐鄉一家紡織企業,主要做檔次較高的服裝面料,相比一些不敢接單或者接不到單的小企業,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七八月份,但是,產品的單位利潤卻嚴重下降。
這種價格劣勢向下傳導,也牽連著服裝出口增速降低。根據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一季度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類等出口商品,分別增長4.5%、2.8%和4.1%,均低于平均增幅。
“目前整個大紡織行業從面料到服裝,單位利潤總體在下降。”杭州市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姚挺說。
杭州企業總體影響較小
不過,相對于棉紡大省山東、江蘇來說,浙江所受到的影響較小。
“就杭州的紡織企業來說,生產全棉紗產品的比例少,蕭山以化纖為主,余杭的家紡也很少使用全棉紗,所以受棉價內外價差的影響總體比較小。”姚挺說。
同時,杭州許多紡織企業的產品是粘膠棉混紡,形成了特色。這種以棉短絨或者木材為原料制成的人造纖維,能夠很好地取代棉花,一些粘膠新產品也很受市場歡迎。
“去年粘膠價格最貴的時候,達到21700元/噸,今年以來粘膠價格逐步下降,目前國內廠商的產能擴張很快,也是粘膠價格下降的原因之一,目前價格在15800元/噸左右。”姚挺說,“棉價內外價差給企業造成了壓力,但相對較低的粘膠價格則形成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