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溫州鞋業如何在競爭紅海中破局而出
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市場和品牌角度來看,溫州輕工產業集群都是“中國制造”崛起的縮影。全國20%的鞋來自溫州,同時,溫州也享譽這中國鞋都的美名。溫州既有以康奈、奧康、紅蜻蜓等為主的內銷企業,也有以東藝、帝邦、金帝等為代表的外貿企業,另外,在溫州經濟開發區和鞋都工業園,也有不少內銷企業。目前,溫州鞋業主要集中在鹿城開發區、溫州經濟開發區、鞋都工業區、甌海開發區、新橋、永嘉甌北、瑞安等地。然而,時下,這些曾經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溫州鞋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后,中國大陸原料價格飛漲、用工、融資成本急升的同時,長三角和珠三角中小鞋企“倒閉潮”和“用工荒”的傳聞甚囂塵上。2012年,溫州鞋業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和燃油價格上漲,用工成本不斷提高,出口退稅調整、不斷加息、調高存款準備金等國家宏觀調控制措施進一步實施等因素影響,面臨重重困境。
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的專家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溫州輕工產業集群內出現企業過度競爭,呈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況。過度競爭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產品出現過多低價競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行業持續處于低利潤率狀態,影響企業的后續發展能力,嚴重時導致其萎縮、消亡。
貼牌代工助推了溫州鞋業卻扼殺了溫州品牌
美國鞋業經銷商及零售商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中國鞋的平均價格在6.5美元。2005年,溫州一雙鞋的平均出口價為3.61美元/雙,不及外國一張電影票的錢。而就是這個價格,貼上國外名牌就可以翻到上百倍;這個價格只相當于日本鞋子價格的25%,意大利鞋子的18%,法國鞋子的16%,就連越南鞋子的單價也是溫州出口價格的3倍。可見我們溫州鞋的出口處于一個極低的地位。
由于僅依靠數量擴張,缺乏出口品牌,產品雷同,附加值低,出口價格不斷走低,頻頻引發貿易壁壘。目前我國遭遇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已占全球的17%。我們已遇到了別國在世貿框架允許范圍內,對我國采取的各種貿易保障措施。
數量擴張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從市場空間上看,溫州鞋已在國際市場占據相當份額,2005年溫州市鞋出口共15.84億美元,總4.38億雙,3.61美元/雙,出口企業384家。其中出口歐盟5.34億美元,出口鞋的68%集中在美國和歐盟地區。單純數量擴張的空間已十分有限,市場已開始呈現出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特點,溫州制鞋企業在國內外兩個市場同時面臨跨國公司和國際名牌的挑戰。
誠信危機損傷溫州鞋業健康有序發展
從改革開放之初民營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到“炒”房、“炒”礦、“炒”大蒜的“始作俑者”,再到企業債務危機的“跑路者”,在11年以來顯現的民營企業債務危機中,溫州商人的信用似乎再次降至“冰點”。與20多年前溫州鞋子一度成了假冒偽劣代名詞不同,此次“信用口碑”下降背后,是缺失規范的民間借貸過度膨脹。溫商信用盛衰再次警示:商人無信不立,借貸無法不正。
“信用”二字曾給溫商留下過深刻教訓。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門廣場,5000多雙劣質溫州皮鞋被一把大火銷毀,這給溫商敲響了警鐘,開始探索商業誠信建設。經過20多年的臥薪嘗膽,溫商信用不斷攀升。一位溫州商人告訴記者,溫商信用達到最高峰時,只要憑一張溫州人身份證即可拿到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元的銀行貸款。
溫州新盈鞋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長康說,現在,溫州人自改革開放之初建立起來的民間誠信有頃刻之間被摧毀了的味道,“以前如果哪家企業差幾百萬元,企業家之間都會互相借,一個電話過去就把錢給你打到卡上,現在誰還敢啊?而且銀行、擔保公司信貸條件更趨苛刻,連一度活躍的民間借貸也瀕臨停滯。”
溫州企業倒閉頻發也說明了企業經營模式存在問題。溫州企業以低、小、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融資模式多為債務融資,這在企業發展初期可能適用,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財務風險很大。溫州企業要發展新業務,要轉型升級,就應該選擇股權融資,不但可以減少風險,也可以迫使企業盡快從家族制企業向現代企業過渡。
目前,溫州很多鞋企遭受去年經濟蕭條的沖擊,很多鞋企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都在探尋新生之路。做好,做大,做強,都必須打響品牌這路。因此,企業未來的發展應該是以品牌價值創新為導向,著重思考品牌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這就是一個企業的戰略,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留,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在一片競爭紅海中破局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