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優勢漸失的中國代工鞋廠未來發展命運
有人說,目前一些國際品牌已經或者正在把他們的加工部分轉出中國,轉到東南亞一帶。
代工廠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其超低的成本:低廉的勞動力,當地采購的廉價原料,低租金等。而現在,這些所謂的“優勢”正在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
一方面,中國以棉花為主的原料價格,包括廠房租金、石油、橡膠等持續飆升;另一方面,是代工廠工人反抗過度加班和超低薪酬的事屢屢發生。在2010年以前,中國還是耐克的最大代工國,而現在,耐克代工廠已經向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轉移。
耐克歷年年報顯示,2001年,中國生產了其40%的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到了2005年,中國的份額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在第二位;2009年,中國、越南分別以36%的份額并列第一;2010年,越南的份額升至37%,超過中國的34%。
耐克在中國的代工廠,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山東青島、江蘇太倉、江西南昌和臺灣等地,其中大部分屬于耐克的大代工商寶成所有。寶成由蔡其瑞于1969年在臺灣創立,不僅代工耐克,還代工阿迪達斯、銳步等國際運動品牌,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的最大代工廠。
對于代工廠,尤其是像寶成這樣的大代工廠來說,一般會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成本敏感度非常高,因為供貨量大,單位成本一點點微小的變化都會對最終利潤影響巨大,因此,代工廠一般具有從成本高的地方向成本低的地方遷徙的特性,在代工廠發展的歷史上,其從未停止過區位轉移,從北美到南美、日本、韓國、臺灣,一直到現在的內地東南沿海(即將成為過去),然后是越南和印尼(代工廠的下一站)。據耐克網站介紹,運動鞋對勞動力成本尤其敏感,企業必須把勞動力成本控制在24%以內,才有競爭力。
二是對于生產時間的要求頗為苛刻,尤其是運動鞋代工,因為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鞋型的生命周期逐漸縮短,產品的銷售期隨之縮短,這對代工廠的反應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以往的5~6個月交貨,一直到現在的3個月左右便要交貨。這就意味著代工廠必須縮短生產流程,提高反應速度。
在中國,成本的不斷上漲逼迫耐克代工廠向越南等地轉移,同時,因為代工廠利潤空間縮小,一些代工廠開始少接訂單,直接導致耐克某些鞋型缺貨(眾所周知的是,耐克常年存在缺貨問題)。而另外一些代工廠則要求品牌商漲價,以應對成本上升。
對于耐克這樣強勢的品牌來說,這種要挾似乎不足為懼:你不做,自然有人做。但是面對掌握著耐克絕大部分訂單的超級大代工商,耐克談判的資本顯然不足。
2011年年初,耐克表示要提高大部分產品的價格。耐克發布的2011年第三財季業績報告稱,該季度營業收入增長5.2%,但由于石油、棉花、人工成本和運費上漲,耐克的毛利率不高。耐克高管稱,為了緩解不斷上漲的成本壓力,只有提價。
從某種程度上說,由于手中沒有掌控生產環節,耐克間接地被大代工模式“挾持”。除了不得已的漲價外,缺貨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耐克。在東莞流行著這么一句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
除此以外,對于成本環節的失控,使耐克利潤走低。耐克日前公布的2012財年第一季度(2011年6月至8月)業績,大中國區收入同比增加15%,稅前利潤同比增加4%,其中稅前利潤增幅創下耐克大中國區最近5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另外,耐克2012財年第一季度整體存貨金額達到31.07億美元,全球存貨金額同比增加41%。這個存貨金額與2006財年以來的耐克歷年存貨金額相比,處于最高水平。
從存貨金額看,耐克如今似乎又面臨著2008-2009年存貨金額大增的問題,耐克為它的漲價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以中國市場為例,由于耐克上調了產品價格(大約8%的漲幅),促使存貨大量增加。
一環扣一環,牽一發而動全身,上游成本的增加如同開啟了一個魔咒,鏈條反應正在繼續,鏡子轉過了另一面,市場形勢讓耐克難以樂觀。
另一方面,直接選擇在品牌發源地制造,是一些新生代服裝品牌的做法。
在CHIC2012上,筆者采訪美國參展品牌Hudson,他們明確表示,他們所有的服裝都是“美國制造”。
目前,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服裝和紡織品制造地。
根據加州時裝協會主席ILSEMetchek在近期舉行的一次行業會議上說,洛杉磯服裝和紡織部門的盈利從1997年的228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403億美元,盡管同一期間勞動力減少近一半。
南加州地區與紡織品和鞋服相關的制造業部門,包括奧蘭治縣(Orange)和圣地亞哥(SanDiego),在1997年雇用207318工人。但是這個數字到2010年減少到128148人。
可以說,美國刮起了一股“鞋服當地制造”的熱潮。
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研究公司總裁帕姆說:“公眾更關注商品的產地以及消極的貿易平衡對整個政治局勢的影響。消費者們認為本地制造的商品對自己、對商品品牌、對國家都不利。”而近日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美國消費者對于當地制造商品的態度正在逐漸改善。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