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匯率創新低 中歐鞋服外貿摩擦將加大
近日,受希臘政治前景不確定性所致的避險情緒影響,歐元兌全球多數主要貨幣均大幅走低。而在這一歐元貶值大勢當中,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歐元兌人民幣7.9980元,創2002年6月以來的新低,10年來首次跌破"8.0"整數關口。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中國貿易順差開始減少,或意味著人民幣單邊升值趨勢結束。不過,對于尚未走出金融危機泥潭的大量中國鞋企而言,將不得不面臨匯率風險放大的風險。
歐元貶值 出口型鞋企面臨險境
其實,中小鞋企對國際貿易環境的急劇變化感受更深。我國已經進入了高成本時代,這對于依賴“成本驅動”以及處于全球產業鏈低端的中小企業而言,價值創造的空間越來越小,被淘汰出局的越來越多。現在全球需求繼續萎縮,各類保護主義風潮漸起,新一輪全球產業洗牌的漸趨形成,都使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瓶頸和競爭壓力。與一般貿易相比,這也是加工貿易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何復蘇更緩慢的真正原因。
因此,歐元貶值對2012年光景本身就不好的出口型鞋企企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歐元貶值,意味著對于歐洲市場來說,中國的商品變貴了;另一方面,歐元的持續貶值也對出口鞋企用歐元結算帶來不小的風險,目前人民幣結算在東南亞市場上推行得不錯,但在歐美市場,我們的企業大多還處于弱勢地位,要求用人民幣結算,還有一定的難度。
人民幣升值 鞋企國外采購“正當時”
歐元貶值在帶來匯兌風險和購買力下降等問題的同時,也令人民幣海外“更值錢”。加之近來需求愈發旺盛的國內市場以及國家鼓勵進口的政策支持,不少外貿企業表示,歐元貶值讓他們在進口產品原料時感到更“值”了,因此,現在進行國外采購“正是時候”。一些長期從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進口橡膠底、皮料等制鞋原材料的企業表示,盡管大宗商品價格的整體上漲并未使一些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下降,但歐元貶值帶來的價格下行現象卻是客觀存在的。
與歐元貶值帶來的損失相比,目前企業更擔心的是下半年歐洲訂單出現大幅下滑。2011年中國對歐盟出口2360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19.7%。產品主要包括服裝、鞋帽等。如果形勢不能扭轉,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放緩。
日前,王岐山副總理表示,中國正密切關注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外需恢復的不利影響,而溫家寶總理首提世界經濟仍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也被視為中國寬松政策環境將繼續。
[相關鏈接-歐元十年走勢]
相比美元對人民的慢速貶值,歐元的走勢,同歐洲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一樣,難逃暴漲暴跌的命運。
2002年-2004年歐洲經濟活躍,歐元對人民幣從7.3元一路漲到11.1元;
2004年-2005年歐元不斷下跌,最低跌到9.5元人民幣;
2005年-2008年歐元看漲,2008年4月達到最高值11.15元人民幣;
金融危機爆發后,2008年10月和2009年2月歐元暴跌至8.5元人民幣附近;
2009年10月歐元反彈至10.1元人民幣,之后再次下跌,至2010年4月最低降至8元人民幣,2011年再次回升到9.5元之上;
由于希臘債務危機節節攀升,去年下半年來市場對希臘退出歐元的擔憂上升,此后下跌一直在8.5-8元之間震蕩,直至今日中間價跌破了8.0整數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