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產業:從展示產品到提升品牌
中國內需市場的不斷升溫帶動了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中國不僅是全球體育用品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也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體育用品消費市場。在這一市場,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之勢已經形成,并且會愈演愈烈,這必然導致行業的洗牌加劇,而發展電子商務、實現智能化將是未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如果說幾年前中國內需市場的旺盛帶動了汽車產業井噴式增長的話,那么,中國百姓對運動、健康的日漸重視和對體育精神的執著追求,也在不斷引爆著中國體育用品消費市場的一個個燃點。中國體育產業正在飛速發展,甚至有業內人士斷言,體育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5月17~20日于北京舉辦的第30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主任馬繼龍首次向社會正式發布《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0~2011發展報告》。《報告》指出,體育用品行業作為體育產業中比重最大、開放度與競爭度最高的領域,近年來保持了快速發展。2006~2011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運動服、運動鞋、運動器材及相關體育產品的制造和銷售)增加值逐年擴大,年均復合增長率17.63%,累計至2011年預計達到1760億元,占體育產業比重80%以上。中國也成為了繼美國之后世界第二大體育用品消費市場。
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主席尾山基也看好中國體育市場前景。他在本屆體博會開幕式上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消費者更多地參與體育運動,中國成為了運動鞋、運動服裝、運動器材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同時,中國的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已經形成競爭之勢,中國本土市場也將進入一個對體育用品零售業產生重要影響的零售重組時期。
市場潛力巨大
在本屆體博會上,記者發現,參展場面異常火爆,彰顯體育用品產業旺盛的生命力。據了解,共有近1200家企業和品牌參展,展覽面積近11萬平方米,到場專業觀眾和體育愛好者超過10萬人次,并有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海外采購商到會。
對此,馬繼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體育產業占GDP的比例在逐年上升,2011年達到0.58%。同時,體育用品業占體育產業比重也在攀升,2008~2011年間增幅達80%~85%。
馬繼龍指出,從發展增速來看,運動器材行業高于運動鞋、服行業。2010年,《報告》統計了8家體育用品上市公司,累計實現運動服銷售收入161.46億元,同比增長25.89%;實現運動鞋銷售收入131.98億元,同比增長14.90%。而運動器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010年則實現銷售收入830.42億元,同比增長28.54%。《報告》顯示,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市場集中度逐步提高。國內主要體育品牌占據了國內體育用品市場大部分市場份額,這將進一步擠壓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同時,產業集群效應明顯。從產量來看,我國體育用品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北京、上海6省(市),其集中度超過了85%。此外,體育用品出口以運動器材為主,貿易順差較大。2011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進出口總額為165.91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152.40億美元。其中,運動器材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8.87%,其他相關體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為67.97%。
馬繼龍還談到,未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將表現為五大發展趨勢:一是逐漸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將進一步影響行業的發展;二是行業競爭加劇,面臨二次洗牌;三是新興市場爭奪升級;四是體育用品企業發力電子商務;五是體育用品實現智能化。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