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增速放緩 正經歷成長煩惱
服裝行業的特性是要不斷地推出新品,創造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生產原料進行生產,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存貨量越來越大。卻不能像其他企業一樣,在發現存貨出現問題后,可以停止原材料進口,暫停生產,清理存貨,等到存貨恢復正常水平再重新投入生產。
最近在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停業,僅庫存量也夠在服裝市場上銷售三年。拋開數據的準確性不說,但服裝行業的高庫存壓力確是不爭的事實。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李寧等眾多知名品牌陷入商品高庫存的旋渦。隨著服裝行業增速放緩,高庫存不斷侵襲服裝行業,服裝行業正在經歷成長的煩惱,幾乎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受到庫存的困擾。
服裝企業的運營方式也決定了高庫存的必然性。國內服裝生產模式還停留在訂貨會模式,依賴下游經銷商而不是由消費者提供市場需求信息。按照一般的運營流程,服裝企業至少提前半年召開訂貨會,現場模特展示,邀請專賣店和經銷商到會上選擇產品,然后下訂單,企業再根據訂單和計劃安排生產,選擇一個特定的時間上市。這種模式下,真正的需求變成產品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服裝從設計到推向市場的平均時間為一年,但一個系列的產品通常在商店里的銷售周期只有兩到三個月。如果企業在設計服裝時不能很好地預測和把握當季潮流,想要做到控制庫存或是加快資金周轉就會變得相當困難。
國內大多數服裝企業沒有專業的市場調研人員,銷售信息的提供者都是一線營業人員。營業人員在信息調研方面的非專業性,決定了深層次信息的不準確性。由于對市場趨勢分析、銷售及市場動態的信息采集歸納、共享處理能力方面的不足,部分服裝企業往往只憑感覺決定研發方向以及生產多少新產品。如果市場沒有期望中的反應,比如在冬季,如果天氣沒有預期的冷,或者設計的款式沒有預計的暢銷,很大一部分供應到零售店的產品就會滯銷,2011年的暖冬就造成了一大批服裝企業的庫存積壓。
不準確的預測必然導致產品定位偏離消費者實際需求。新產品研發方向一旦與市場需求不符合,立刻就會出現新產品剛剛上市就滯銷的情況。除個性化設計、單量單裁、特別高級的品牌時裝外,一般服裝上市之前都是已經生產出來放在倉庫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