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行業(yè)完善信用體系顛覆傳統資金鏈模式
一見借助于民間雄厚的資金,溫州的不良貸款率曾在全國地級市中最低。至2011年6月為0.37%,今年4月末已飆升至2.28%。
這組數據,略顯枯燥,但給外界一個直接的感受是,溫州人的信用度在下降。對于這個成因,應該理性看待,比如在宏觀調控背景下,個別銀行抽貸,讓一些債主難以為繼,民間“老高”的過高利率,直接把一些債主逼到了“跑路”;另一方面是鞋企盲目擴張,資金鏈出現了問題,從而引發(fā)了連鎖反應。
但無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因素,溫州人信用問題引發(fā)的質疑,還是鋪天蓋地,當然,在這些詬病中,也不乏善意的陳述和理性的剖析。
溫州人的信用度究竟如何?對于這個問題的評定,完全依賴不良率,顯然是比較單一的。但是,不良率較為直觀,溫州信用建設取得的成效,我們曾經就把不良率作為標準之一,現在,外界以此為依據,也不是沒有道理。
信用缺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人無信不立”,這就個體而言。就群體來說,后果可能更加的可怕。溫州曾經有過信用缺失引發(fā)的災難,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門火燒溫州鞋,讓溫州聲名狼藉。這個歷史教訓,觸痛了幾代企業(yè)家,溫州也從這個事件中痛定思痛,并于2002年開始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誠信日”,其主旨就在于通過政府引導和民間自律,完善信用體系,構建信用社會。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溫州的誠信建設,終于有所成效。如果拿鞋子就事論事,說溫州浴火重生而“因禍得福”,不算為過。只是,這個修復過程相當漫長,且歷經波折。
從去年以來金融風暴導致的金融信用問題,可以看成是溫州的再次“淪陷”。“跑路”潮,“收購美國大西洋銀行”的騙局,實業(yè)空心化的暴露等等,都讓溫州蒙上金融信用的陰影,溫州苦心經營的誠信地標,似乎在一夜之間塌陷。當然,這個引發(fā)全國關注的風波,對溫州來說,是否也如武林門事件,從壞事變成好事?這樣的設想,雖然帶有點自嘲的意味,但對善于化危為機的溫州人來說,倒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在這個事件之后,溫州獲批金改試驗區(qū),就是一次機遇。重構溫州的金融信用,屬于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當前金改的背景下,顯然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金改作為系統工程,可能涉及方方面面,但無論如何變革,信用支撐總是最為關鍵的,沒有這個點,就形成不了另外一個圈。沒有信用依托,就無法實現真正的金改,這個道理,其實并不難懂。因此,集合各種有利因素做著力所能及的努力,從而構建金融信用體系,對溫州來說,腳下的路,依舊漫長。